陈兆桃李文全刘娟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27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进行抗细菌感染治疗编入对照组,13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编入实验组,对两组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体重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抗细菌感染治疗,体质恢复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4-0289-01
艾滋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传染率,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以中青年为主要人群[1]。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27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的临床意义,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27例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进行抗细菌感染治疗编入对照组,13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编入实验组。实验组男患者7例,女患者6例,年龄15~64岁,平均(38.4±3.5)岁;对照组男患者6例,女患者7例,年龄18~61岁,平均(39.7±3.1)岁。主要存在以下临床症状:持续性高热、虚弱、淋巴结肿大、咳嗽甚至痰中带血、头晕、部分患者出现疱疹。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抗病毒治疗
经过医院专家组进行讨论,按照国家一线方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适宜方案:采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仑(EFV)的治疗方案[2]。
1.3抗细菌感染治疗
选择高效有针结性抗生素,用至感染控制。对分枝杆菌感染者可选用利福平;对金葡菌感染者联合应用乙胺卡那霉素;对链球菌感染者,要考虑到抗药菌株为多,应选择耐β内酰胺酶类药物,如美满霉素、阿齐红霉素、罗红霉素等;对非伤寒沙门氏菌属、肠道杆菌感染者,应选择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或广谱类抗生素。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取t校验进行组间数据对比。
2结果
2.1CD4+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
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结论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的免疫系统完全失去作用时就会引起死亡[4]。HIV侵入体后,通过其外膜糖蛋白GP120特异性地作用于细胞表面含有CD4糖蛋白分子的T淋巴细胞(主要为T辅助/诱导淋巴细胞及某些单核巨噬细胞),因此CD4+的辅助性T细胞是HIV的主要靶细胞,CD4分子是HIV作用的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合成DNA,并与宿主基因整合,进行复制增殖,因此对于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指标。
现在临床上普遍采用抗病毒治疗和抗细菌感染治疗对艾滋病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可以通过本质上对患者的病毒进行消灭和驱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使CD4+T淋巴细胞水平维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5]。抗细菌感染治疗通过对病毒对人体造成的感染进行治疗,取得疗效,应用也较为广泛,但是由于不是直接对抗艾滋病病毒,因此治疗效果经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更优。
现今艾滋病较不宜控制且没有比较完善的治疗方法,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在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不吸毒,有毒瘾者要戒毒,戒毒前不要共用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毒品;不去消毒得不到保证的医院、诊所打针、拔牙或做手术;使用注射器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不用不消毒的针穿耳、文身等。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必须自备,不可借用;洁身自爱,不要有婚前和婚外性行为;不搞卖淫嫖娼,不搞性乱交。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体质量明显低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治疗效果优于抗细菌感染治疗,体质恢复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允琮.艾滋病患者60例抗病毒治疗中换用拉米夫定的耐药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1):1049~1050.
[2]赵燕.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公共卫生意义及策略进展[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1,29(7):442~446.
[3]秦小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403~404.
[4]秦广兴.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149~1150.
[5]彭志行.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9):9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