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该流域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对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危机的综合管理进行探讨,提出一个区域资源环境危机综合管理与效益的分析模型。
关键词:长江流域;资源环境;危机;综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08)12-0131-02
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流域汇集了超过全国1/3的人口和城市,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GDP,提供了全国36.5%的水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目前长江流域资源环境与突发的各类危机,由相应的政府部门实施管理。如森林资源由林业部门管理(包括森林防火);水利部门管理水资源(包括防洪抗旱);长江水利委员会、公安、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与流域各级政府、单位、个人等也对流域的资源环境与危机进行管理。以部门为主的行业规划、管理和以地方为主的规划、管理,突出了部门和局部的利益,权力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不力。流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破坏、社会危机已成为影响流域经济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因素。危机就在身边潜伏,洪水、干旱、地震、SARS、战争、恐怖活动和骚乱;转基因植物对人的影响;如缓慢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可怕的命题:要么唇齿相依相得益彰,要么唇亡齿寒同归于尽。1931年长江大洪水死亡14万人,1954年长江大洪水死亡3.3万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从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灾难到巴黎市郊的骚乱;从SARS病毒及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流域资源环境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一切使用、管理国土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要在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中,预防、减少灾害与危机的发生,减轻灾害与危机的危害。要保护其管理的土地上与地下的属于国家的资源如文物、矿藏、野生保护动植物等,在国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获得一份收益或荣誉。
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差异很大,资源环境与危机管理的现状、任务、措施,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决策管理模型。因而应以区域为单位,建立系统的模型。由不同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服务;由土地使用者进行管理;由政府依法进行监督、协调。考虑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流域规划等的协调,可分区如下:
1.城市区:指城市市区和郊区。包括小城镇、工矿区(含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居民点等。
2.农村区:指包括农村居民点的农业区。目前归集体、国家所有的耕地、林地、牧草地、果园等土地。按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三类:平原湖区;丘陵区;山区。
3.长江水域、交通用地与自然、生态等保护区。可分为:⑴长江水系、湖泊、水库、铁路、公路等水域、交通用地和相应的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区等;⑵以生态、物种资源,药用植物、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等的保护、研究及开发为主的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等。
4.分蓄洪区和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多发区及无人区等。
⑴农村土地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实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单系继承,逐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由有技术的农民来耕种管理。要使农村中的种田能手、农业经营专业户等能渐渐地真正发展起来,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粮食稳定。
在农村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还要实行半工半读的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城中村等无土地继承的;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三峡水库等工程移民中的青年、儿童。使其能有好的生活前景。使他们及后代能更好地完成由农村人口到城市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或成为优秀的农民。这样有文化科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国民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化进程。也是对流域中上游的一种生态补偿。
如分蓄洪区等堤垸内土地由一批优秀的有文化的农民经营。分蓄洪区内学校、企业等应逐步搬离,使分蓄洪区成为集约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平时只有少量的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人员,农忙则大量的使用季节性合同工或实现机械化。这样分蓄洪区的蓄洪安全建设、人员转移将容易实现,在大洪水时就能真正有计划地空垸蓄洪。
⑵到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已达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有专家预计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也就是说还将有数亿人要移居在城市或城镇中。对中国理想的人口数量,大多数研究者的结论是,人口数目约在7亿人至10亿人之间。也有人认为中国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亿以下;中国远期人口以保持4亿人为好。
因而要认真思考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在一百年、二百年后,再把城市中空置的房屋拆毁,让城市萎缩成荒凉的废墟。
⑶克服危机需要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突发公共事件考验政府的综合能力,政府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实行专项和部门预案、分灾类、分部门减灾管理模式应与流域、区域内各级政府及单位、个人家庭等的实际情况、应急预案等结合起来。要重视利用社会、民间社区的力量,建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的、义务志愿的救援队伍;建立良好的运行与社会保障机制。政府与民间应该加强安全教育,要按城市区、农村区、长江水域、交通用地、保护区、灾害多发区等,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保障公共安全。
⑷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实施流域预警应急管理机制,以实行地方、军队的军民双重应急监测、管理机制。
⑸如何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资源的价值增加,减少灾害与危机的发生,减轻危害,是目前最为重要又迫切需要解决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开发利用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效益的手段;社会的政治、经济、法令是确保科技的应用,促进资源综合管理,减灾,发挥资源综合效益的关键。
y为某一区域内资源环境危机综合管理在时间t后所获综合效益的实际值,当t=0时,y=y(0),为综合效益的初始值;b为该区域资源综合效益的理想最大值;a为侍定常数,其值a=b/y(0)-1;xi为与资源经营管理有关的、影响系统的第i个因素;ci为加权系数;t为时间。当然,还有一些约束条件,如财力、人力等的投入要少,达到理想效益的时间要短,并尽可能提高综合管理的社会、经济效益。如对某一区域内果园的良好经营,可使其生物量和综合效益增长并维持在一较理想的最大值,本模型可解释并符合其实际的变化。
流域资源环境与突发公共危机的管理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包括文化、伦理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开放系统,非线性。对资源环境与危机的良好管理可使其综合效益达到一较优的理论值。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其演变并非等速运动,任一失误或考虑不周,都将使系统的综合效益减少,流域洪水、旱灾、地震、社会动乱等就是明显的例证。
参考文献:
[1]陈利顶,等.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基本政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3).
[2]刘兆德,等.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J].经济地理,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