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雪冰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纪录片从诞生起就跟社会责任、价值观扯上了关系,这正是它与生俱来的向社会发言的传统。电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站在一个新时代到来的前沿,以历史之心、时代之心,描绘并思索了如何更好地迎接一个必然到来的新时代。这是中国第一部、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展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多重侧面,体现出了深刻的思维性和审美性。
关键词:思维性;审美性;社会责任;眼睛
作者简介:聂雪冰(1990年-),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硕士在读,专业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一、纪录片的思维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电影家都把卢米埃尔的作品作为纪录片艺术的开端,其实,《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影片还没有涉及到艺术的层面。对于真正的艺术性的纪录片来讲,一定不是信息的堆积,而是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和独到的感悟与思考。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结构方式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都对片子有了不同的感受,片子能够以历史文化开篇作为铺垫来连接我们现在的科技生活是一个创新点,同时也能使得片子更加有厚重感。另外,片子的结构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使得片子有很强的逻辑性,又很深入人心。
首先,能够以历史文化作为开头的铺垫,连接现代科技生活
《再构》一集用类比法将矗立在尼罗河畔重地上壮观的金字塔的结构与如今的网络结构相连接,意在说明未来的互联网也如同金字塔一样,选择最稳定的支撑与最合适的结构,在我们社会生活结构的领域中,永远矗立;《浪潮》一集的开头通过伟人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翘起地球”超凡卓著的智慧与两千两百年后今天谷歌的诞生相连接,意在证明互联网这个支点已经遍布全球。
其次,影片能够从“宏观”到“微观”,有很强的逻辑性。
《时代》一集中,向我们呈现了在二十世纪中期,可以与蒸汽机相提并论的不同凡响的新事物——互联网,使得我们开始重新定位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目的。山重水复的遥远就在眼前,距离消失了,在每一个我们注意和没有注意的地方,都相互联系起来成为一张网。随着网络能量的扩张,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每一个个人和每一个机构划时代地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从美国到世界、到中国,从专业人士到普通人士的WWW万维网,网页的概念出现了,所有人的登录开始了,新时代的敲击声带着新生命的呼吸和心跳,是全人类的你我他。
二、纪录片的审美性
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从来都不应是刻板的、乏味的,它应具备一定的审美性。这里的审美性不仅包括视听元素方面的审美,更应该包括教育意义上的审美。
首先,对互联网的新认识。
《崛起》一集中,向我们体现出新闻界由于互联网的重大变化。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这张覆盖全球的网络,逐渐成为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的信息平台,无尽涌动的大众群体,使突发性新闻与有准备的专业世界,渐行渐远;《能量》一集中,互联网提出了新课题,全球设计师都能看到设计师拨动的三围“图纸”,创造出全球协作的新梦境。视频、交友、购物成为人类的家庭终端,让人们能在信息面前,随心所欲。这是个推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年代,人们对于今天的掌控,已经越来越多取决于对未来的把握。
其次,对互联网的反思
《再构》一集开始反思互联网时代对学校的冲击,那些个远离世俗功利的、储存着大量文献的图书馆,那些属于每个人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生活是否会消失;《迁徙》一集反思游戏对青少年迫害的问题;《控制》一集反思了网络黑客的暴力,人性中的恶念,计算机犯罪,互联网展示了它的负面倾向;《忧虑》一集中反思隐私的曝光问题;《世界》一集反思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竞争。
“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但它是渗透着理解的感受,是体现着感情表象又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审美直觉。受众就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并最终决定着电视纪录片的价值能否实现。审美是受众的基本需求,通过审美,才能使他们身心愉悦,才能使他们获得一种满足感。”[1]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正是带动了观众的种种理性的、感性的审美活动,实现了自己的审美价值,纪录了人类的命运,永存并探索了历史最难忘的时刻。
三、对电视纪录片的反思——电影眼睛
费拉哈迪曾经认为《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在于他呈现了人们没有见过的异域风情,或曰猎奇,但是他错了。约翰·格里尔逊认为它的价值并不在于猎奇,而是在于它以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方式呈现了世界,也就是说费拉哈迪的价值在于发现了一种新的用影像去表现人类生活的方法,这个方法叫做纪录片[2]。在今天,我们还会发现有一些人始终不理解纪录片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去拍一些比较稀奇的场景,比如摩梭族男女同浴、西藏的天葬等,还以为纪录片就是猎奇,但是这种东西越来越不具备价值。
歌德曾写过这样的文字:“眼呵你何幸,凡你所瞻视,不论逆与顺,无往而不美!”[3]在许多纪录片中,很少有这样的电影眼睛,是以“看”为主的。这样的纪录片不过多地干预眼前的事物,不依赖解说词和解释性的剪辑,并且以事物的发展为驱动力。正是这样的思想深度,对比于一些组织和扮演以及主题的引导,才更有重要的并且不一样的价值和意味。
在众多的电视纪录片中,都有着过多的人为因素,故事与主题之间的刻意衔接、也许没有了人为的许多因素,纪录片也就缺乏了太多的亮丽的色彩,但视觉上的享受却不等同于主题的深刻。也许稍微简单一点,呈现出最真实的内容,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才是最珍贵的。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就是因为有了空白,才为那些有限的形填了宇宙般的广阔无限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纪录片的表达确实不能塞得太满,应留一些“空白”,去让人们慢慢深入体会。
结语: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电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向观众呈现出,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同时,也反思着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将带给人类的思想灾难以及地球文明的未来发展。纪录片专家朱景和先生在其《纪录片的创作》一书中这样论述:“纪录片的真实再现必须服从总体纪实的基调。它仅仅是纪实手法的特殊补充,借以突出某些特定时刻中人物、环境和氛围的历史感。”[4]由此来看,电视纪录片或许多有一些“空白”也许会让纪录片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朱志明.《从受众心理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硕士论文.2006.
[2]王竞.《纪录片创作》.[M].北京后浪出版社.2013.
[3]歌德.《浮士德》之《守望者之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4]郭鹰.《浅议纪录片的“真实”与“再现”》.[J].《当代电视》.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