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张怀英
(云南省肿瘤医院650118)
【关键词】表柔比星过敏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4-0304-0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确诊左乳浸润性小叶癌,T4N2M0ⅢB期,于2013年5月23日收住我科。入院后经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正常,生命体征正常:T36.6℃、P92次∕分、R18次/分、Bp110//80mmHg,于11月27日行表柔比星+紫衫醇全身化疗,应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剂量为每支10mg,批号为130915,医嘱予0.9%NS50ml+表柔比星70mgd1静脉注射,0.9%NS50ml+表柔比星60mgd2静脉注射,0.9%NS500ml+紫衫醇250mg静脉滴注d2。患者11月27日表柔比星注射后5分钟,出现面颈部发热,瘙痒、呼吸困难,随后患者面颈部出现红色皮疹,呈团块状,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并给予吸氧,15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皮疹消退,继续化疗输入紫衫醇,患者无特殊反应。次日由静脉推注改为表柔比星60mg++0.9%NS100ml静脉滴注,当药物滴入约1/2时,患者出现了相同的反应,给予以上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继续缓慢滴入剩余药液,经观察患者无特殊。第二次化疗在12月18日,用药方法同上,静脉注射表柔比星后数分钟患者又出现面颈部发热、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给予上述方法对症处理,10分钟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皮疹逐渐消退。12月19日医嘱给予化疗前预处理,即在注射表柔比星前30分钟给予地塞米松5mg+0.9%NS500ml静脉滴注,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经观察,患者未出现以上症状。
2护理
2.1心理护理
化疗前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表柔比星化疗的主要副作用,讲解应对化疗副作用的临床处理措施,并告知患者化疗过程中需要的配合及注意事项,建议患者选择深静脉置管,以防止化疗药物渗漏及静脉炎发生,通过健康教育,增进患者对化疗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减轻其恐惧、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化疗的依从性,以较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化疗。
2.2对症护理
针对应用表柔比星出现面颈部发热、呼吸困难、皮疹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过敏对症处理,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同时给予吸氧,向患者讲解药物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经观察,患者自觉症状约10分钟即可缓解,1小时左右皮疹逐渐消退,可适当减慢药物输注速度,不需要停药,同时加强巡视观察,给予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讨论
表柔比星为蒽环类化疗药物,为红色或橙红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有引湿性。主要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肺癌、软组织肉瘤、食管癌等恶性肿瘤。表柔比星常规剂量单独用药时,成人剂量按体表面积一次10—120mg/m2,用于治疗乳腺癌联合化疗时,推荐的起始剂量为100—120mg/m2静脉注射,每个疗程的起始剂量可以一次单独给药或者连续2—3天分次给药,根据患者血象可间隔21天重复使用。表柔比星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和骨髓抑制,其他不良反应有脱发、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偶有发热、寒颤、荨麻疹等报道。本病例为较少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应用表柔比星化疗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重视表柔比星对患者心脏的毒性,注意观察患者用药期间是否出现心肌损伤,避免引起心力衰竭。因此,应用表柔比星的患者用药过程中应进行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每次用药前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一般药物若过敏引起药疹就应停用,但肿瘤药不同,有些化疗药物由于在治疗中占有其它药物无可的重要地位,患者能从治疗中获益,因此患者如果在先前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即使是严重的过敏反应,也必须在下一个疗程中再使用。尽管使用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仍很高,甚至高于先前治疗的应用,但可预处理用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尤其是严重的过敏反应。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以利临床观察和处理[1]。如同其它药物一样,有些化疗药物也可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其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许多化疗药物并不是通过免疫介导的组胺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过敏反应的,因为很多患者通过一些预先的处理措施或减慢药物输注速度后,能继续使用这些药物[2]。本例患者在第三次输注表柔比星前进行了预处理,即输注表柔比星前30分钟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患者输注表柔比星过程中无特殊反应,按照预定的化疗方案药物顺利输注完毕,有效的预防的过敏反应的发生。本病例患者以往没有药物过敏史,为个体差异的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1]潘宏敏,徐农.肿瘤内科疾病治疗与合理用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4—75.
[2]程廉.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