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2150)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儿黄疸86例。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实施间歇性蓝关照射;对照组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间歇性蓝光照射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持续性蓝光照射。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间歇持续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15-02
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一般多留有不同症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重者甚至死亡[1]。约有60%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达80%;足月儿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发生率为10.5%,早产儿为25.3%[2]。蓝光治疗是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措施,蓝光照射可分为间歇性蓝光和持续性蓝光照射。本文观察两种照射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与排除标准
1.1.1入选标准:年龄2—28d;胎龄35—41周;出生体重2000—4000g;符合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或每日上升>85umol/L;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其中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能均正常。
1.1.2排除标准排除了溶血、遗失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酚缺乏等。
1.2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根据上述标准,通过筛选、监测和评估,总计86例入选此项研究。其中男46例,女40例。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入院时总胆红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1.3.1本研究采用随机,开放,对照临床试验设计。跟据随机化表格,将86例患儿随机分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给予益生菌口服、补液、纠正酸中毒和抗菌素防治感染。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实施间歇性蓝光照射;对照组患儿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两组患儿入院时黄疸高峰首次首先检查血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而后在48小时后复查。我院采用单面蓝光箱。观察组间歇照射6—8小时,停6—8小时;对照组持续蓝光照射,照射12—24小时,停12—24小时。两组患儿疗程为3—5天。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儿皮肤黄染情况,精神和神经症状等,并每天采用经皮试胆红素仪检查总胆红素,观察黄疸消退情况,记录两组患儿照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2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患儿面目和全身皮肤粘膜黄染消退,其他伴随症状小,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为痊愈;患儿面目和全身皮肤粘膜黄染部分消退,伴随其他症状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但没有降低到正常水平为有效;患儿黄染没有消退,伴随症状存在,胆红素没有明显下降为无效。
1.3.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蓝光照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蓝光照射临床效果比较(例)
组别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对照组432515393.02%
观察组432813295.34%
2.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例)
组别例数发热腹泻皮疹其他发生率(%)
对照组43745344.18%
观察组43432225.5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红细胞破坏增多,肝细胞受体蛋白质减少,肝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肠肝循环负荷增加,使得血胆红素浓度增高,临床易出现黄疸。且新生儿血脑屏障机制尚未成熟,血浆蛋白含量不足,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脑内,使神经细胞受损,造成听力损伤及神经系统异常,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降低血胆红素的浓度极为重要。
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易行的方法,对新生儿的疗效肯定。其机理是胆红素分子能吸收光线,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使体表组织间隙中的的胆红素得到分解,使未结合胆红素型转化为异构型,这些异构体属水溶性,可经胆汁排泄到肠腔,或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含量。光疗作用的部位是在皮肤的浅表组织,蓝光照射是使体内胆红素不断上升至皮肤表面后,使其分解,以达到降低胆红素的目的。新生儿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与新生儿期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及胆红素排泄异常等特点有关。胆红素能吸收光线,以波长425—475的蓝光的光线最强,故认为是人工照射的最好光源。光照对未结合胆红素作用好。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应用间歇性蓝光照射;对照组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两组总有效率无差异。说明:两种照射方式均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观察组发热、皮疹、腹泻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间歇性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4、结论
蓝光照射治疗是新生儿黄疸可靠的、有效的方法。间歇蓝光照射治疗与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间歇性蓝光照射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持续性蓝光照射。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七版第58次印刷。
[2]金汉珍,罗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