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中学郑跃全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不仅要“高分”,还要“高能”,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个人特色风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各出奇谋,各具特色。其中,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一题多解训练,也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的练习活动。很多时候,我们在谈到一个优秀数学教师时,常会论及到其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细致的教学态度、善于分析、归纳的良好思维品质,并对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开拓思维,讲解时灵活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表示赞赏。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比较单调、乏味,了无生趣。成绩好的学生尚能坚持苦撑,成绩稍差的学生渐渐放弃数学。而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给沉闷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凉的春风。智力好的同学争先恐后,智力较差的同学也积极动脑。全班同学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互相启发,互相带动,你追我赶,不甘落后,课堂学习气氛浓郁,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培养学生最优化解题意识
一题多解训练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题,单纯地追求一道题有几种解法,也不是解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培养学生最优化解题意识。在肯定学生解法的同时,让他们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筛选出最优、最便捷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最优化解题意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的能力,极大地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1已知△ABC中,求证:∠BAC+∠ABC+∠ACB=180°。
这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书本的一道例题,课本中给出了验证和证明。在期末复习的时候,我鼓励同学们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证明。经归纳、整理得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1(如图一)过点A作AD∥BC,则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
∠1=∠B,∠2=∠C。
∵∠BAC+∠1+∠2=180°,
∴∠BAC+∠ABC+∠ACB=180°。
解法2(如图二)延长BC,过点C作CD∥AB则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和内错角相等”得:
∠1=∠B,∠2=∠BAC,
∵∠1+∠2+∠ACB=180°,
∴∠BAC+∠ABC+∠ACB=180°。
解法3(如图三)过点A作AD∥BC则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和内错角相等”得:
∠ABC+∠1+∠2=180°,
∠2=∠C,
∴∠BAC+∠ABC+∠ACB=180°。
解法4(如图四)过点A作AD∥BC,延长BA、CA则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
∠6=∠2=∠B,∠5=∠3=∠C,∠4=∠1,
∵∠1+∠2+∠3+∠4+∠5+∠6=360°,
∴∠1+∠2+∠3=180°。
即∠BAC+∠ABC+∠ACB=180°。
解法5(如图五)延长BA则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
∠2=∠B+∠C,
∵∠1+∠2=180°,
∴∠BAC+∠ABC+∠ACB=180°。
解法6(如图六)作DE∥AC,分别交BC、AB于点D、E。则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
∠1=∠2+∠B,
∵∠A+∠1=180°,
∴∠BAC+∠ABC+∠ACB=180°。
进一步,我要求同学们比较以上解法的优劣,并谈谈自己的见解。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都说出了一定的理由。我给以充分肯定后引导他们归纳得出:解法1、解法2、解法3比较常见、易于思考,主要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而解法4、解法5、解法6运用知识点较多,尤其解法5、解法6所用的“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基础上得出的,现在反过来用它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如果不是两个知识点都已学过,那是难以想象的。从而得出解法1、解法2、解法3较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不依常规、不拘泥于一种思考途径,不受现在知识的局限,寻求变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高分”“高能”的有用之人。
例2一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是A(–2,0),B(1,0),且经过点C(2,8)。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分析:一般地,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1)知三点,用一般式。
(2)知顶点,或对称轴,或最值,用顶点式.
(3)知与x轴交点,用交点式。
因此,弄清题目已知,充分挖掘其内涵,恰当选取抛物线的表达式,就可轻松求解。本文着重介绍问题(1)的解决方法。
解法一:(用一般式)本题知道三点A(–2,0),B(1,0),C(2,8),
故
解法二:(用顶点式)
解法三:(用对称轴公式)
解法四:(用交点式)
∵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是A(–2,0),B(1,0)
∴设y=a(x+2)(x-1)
把点C(2,8)代入得:8=a(2+2)(2-1)a=2
∴y=2(x+2)(x-1)
本例中的几种解法,体现了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基础是对二次函数表达式的熟练掌握和对抛物线特征的理解,通过本例练习,使学生对于求抛物线解析式有了清晰而全面地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而应根据题目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全盘思考,运用恰当的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全面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