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64排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许爱莉

(如东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南通226400)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在64排螺旋CT中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l2月在我院就诊的小肠淋巴瘤患者与小肠腺癌患者,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与鉴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64排螺旋CT中的影像学表现,以及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和范围。结果: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静脉期和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64排螺旋CT诊断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鉴别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64排螺旋CT;小肠淋巴瘤;小肠腺癌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131-02

小肠淋巴瘤多起源于肠壁黏膜下层中的淋巴组织.当病变沿着肠壁并纵向发展时,向外可侵人浆膜层,肠系膜及其淋巴结,向内侧浸润黏膜,从而使黏膜的皱襞变平和、僵硬[1]。小肠腺瘤的发生与结肠癌的腺瘤一腺癌序列相似,其发病起因目前还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胆汁中的某些胆酸,例如原胆酸、脱氧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或许与致癌作用相关[2]。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2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均不明显,常表现为腹部钝痛、便血、发热等,而且早期症状较轻,因此常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从而导致早期的诊断率较低,预后效果不佳等。本研究主要观察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在64排螺旋CT中的表现,分析64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l2月治疗的小肠淋巴瘤患者与小肠腺癌患者各20例,其中小肠淋巴瘤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4~62岁,平均(52.0±8.3)岁;小肠腺癌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9.1)岁。两组患者均有腹部钝痛、消瘦、便血、发热等临床症状,且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两组患者病史、病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机(西门子公司)进行扫描诊断。扫描参数:螺距为1.5,电流为150mA,速度为每圈0.5s。在进行CT检查的前1天,所有患者均食用流质食物,在扫描检查前均保持空腹6h以上,且在扫描诊断前的2h口服甘露醇(20%甘露醇500ml+纯净水2000mL),使患者的小肠均得到充盈后开始进行CT扫描检查[3]。

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患者需要扫描检查的区域,两组患者均按照上述的扫描参数进行平扫检查,然后再进行增强CT扫描,增强扫描的过程中,使用碘海醇注射液经肘前静脉给予患者进行高压注射,注射量在80~100mL,注射速度为2.5~3.0mL/s,在注射25~30s时进行动脉期增强螺旋扫描,在注射65~80S时进行门脉期的增强螺旋扫描[4]。最后由3个或以上专科医生对CT扫描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1.2.2观察指标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好发部位和病变范围,以及在64排螺旋CT中的表现。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好发部位和病变范围比较

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在64排螺旋CT中的表现比较

两组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诊断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平扫中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静脉期和动脉期的增强扫描中的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高,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两种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本组共有12例患者均属于回肠病变,占60%,而小肠腺癌则好发于十二指肠,本组共有12例患者均属于十二指肠病变,占60.O%。两组患者病灶位于回肠、十二指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发现。其中小肠恶性淋巴瘤在64排螺旋CT中主要有肠壁增厚,肠腔内、外软组织可见明显的肿块,肠腔变形,肠管狭窄或扩张,肠壁可见弥漫性浸润或节段性浸润等,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和肠套叠;而小肠腺癌在64排螺旋CT中则主要表现为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出血,在小肠腔内则可见菜花状的软组织及阴影,大部分患者的肿块均呈现为浸润性生长,一般均在腔内生长,在CT扫描中可见具有较大的肿块向腔外隆突,根据扫描发现部分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肠壁呈现为不规则的环状增厚现象,且厚薄不均匀,内缘不光滑,且具有僵硬的现象,这种生长状态会使患者的病灶相应的肠腔变得狭窄、僵硬,从而出现肠梗阻的现象[5]。两组患者在平扫中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进行增强扫描时,小肠淋巴瘤组患者在动脉期中的表现几乎呈现为平稳的状态,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0~5HU。到静脉期时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10-25HU。可见小肠淋巴瘤在增强CT扫描中表现为“缓慢上升”的状态。而小肠腺癌在动脉期时具有明显的强化现象,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50~65HU,在静脉期时,也有明显的强化现象,但是没有动脉期明显,与平扫CT值比较,上升值在40~50HU,可见小肠腺癌在增强CT扫描中表现为“快速上升-平台”的状态[6],两组患者在增强扫描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不断提高。64层螺旋CT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多平面、曲面重建图像技术达到各向同性.还可以有效地通过曲面重建图像图、矢状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直接观察到患者的病变位置和肿块的形态、大小,以及肿块与其周围的组织结构的关系,对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有相关研究报道。不仅可以通过64排螺旋CT扫描对小肠腺癌和小肠淋巴瘤进行鉴别。还可以通过淋巴结、胆管、转移现象等辅助鉴。经研究发现,小肠淋巴瘤患者常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现象。而小肠腺癌患者则常伴有胆管扩张、胰腺侵犯、肝脏转移等现象[7]。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的成像技术较完善。可提供完整的三维图像及其相关信息,还可以详细地观察到患者的病变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从而提供诊断的依据,还能有效地鉴别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先杰.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64排螺旋CT表现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6):407-409.

[2]娄启田,钱海峰.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64排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4):4553-4555.

[3]杨俊飞.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64排螺旋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198-199.

[4]徐峰,高平,李光等.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4,35(1):8O-81.

[5]李皖生,徐小辉,陈华彬等.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526-527.

[6]王智宏.64排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2):1202-1203.

[7]李波,方芳,张京平等.64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在消化道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