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振(辽宁省建平县中医院骨科122400)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065-01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优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本组病例采用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结果本组56例中,疗效优30例,良16例,差10例。优良率为82.1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能最大程度恢复了跟骨的形态,跟距后侧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Bohler角及Gissan角,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
跟骨为人体最大的附骨,是足弓的重要组成,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75%是关节内骨折,我院自2006年1月~20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均采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植骨术,经随访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3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其中左足22例,右足34例;均为高处坠落伤致闭合性骨折。合并胸腰椎骨折8例,四肢长管状骨折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13d。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摄跟骨侧位及轴位X线片,Bolher角0°~20°,Gissane角89°~100°。术前CT检查Sanders分类Ⅱ型13例,Ⅲ型34例,Ⅳ型9例。均采用跟骨外侧入路、跟骨钢板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26例。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1]进行功能评价,分优、良、可、差4型。①优:行走时无疼痛,距下关节功能正常,恢复原来工作;②良:行走时步态正常,可有轻微行走疼痛,能恢复原来工作;③可:有较明显行走疼痛及轻微跛行,影响体力劳动,不能恢复原来工作;④差:行走疼痛,跛行,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1.2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跟骨5个位置X线片及CT平扫加矢状位三维重组,测量Bohler角及Gissan角,根据Sanders分型系统评估跟骨后关节面情况。术前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手术体位:单侧骨折采用屈膝30度健侧卧位,双侧骨折采取平卧位,采用标准跟骨外侧“L”或“J”形切口。自外踝尖上5cm、跟腱前缘1~2cm开始,纵行向下,至足背皮肤和足底皮肤交界处转向前,转角处要求圆钝不成直角,向远端达跟骰关节远端约1.0cm处。在切口后侧部分寻找到腓肠神经,该神经通常位于紧靠小隐静脉前方的一小团脂肪中,并位于腓骨肌联合腱鞘表面。切口横行部分全层切开至跟骨骨膜。自跟骨表面锐性紧贴跟骨外侧壁表面剥离,向上达距骨下关节外、后缘,上翻全层软组织,用2~3枚克氏针分别钉入距骨颈体部,折弯后阻挡皮瓣、腓骨长短肌腱,此项操作最大限度保护皮肤血运。充分暴露距下关节、跟骨后外侧,及跟骰关节。复位首先要重建前缘结构,基本顺序是从前到后,从内到外。如果跟骨上面能准确复位就能使大部分骨折间接复位。当前段骨折复位后接下来可以对后段骨折进行复位。因为跟骨前段已经重建,所以对如何恢复跟骨后缘及放置内固定便可以确定下来,把外侧壁骨块翻开,直视下将后关节面塌陷骨块参考距骨下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可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注意不要遗留内侧经后关节面骨折线,同时用一枚斯氏针经跟骨结节顶点插入至原发骨折线处进行撬拨,足跖曲复位。术中应用C臂机透视,观查跟骨长度、高度,前、中、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位置,以及Bohler角和Gissan角的恢复情况。并注意恢复跟骨的内外翻。然后将增宽的跟骨行双手对向挤压手法整复,对于复位后遗留骨缺损较明显者,可以应用人工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进行植骨充填。最后复位外侧壁,应用跟骨钛板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跟骨的5个区域提供了跟骨的结构强度,最重要的区域是柱托区区域,他在跟骨关节面的下方,是承压骨小梁的聚合,以支撑距骨的重量和结构。另外,在距骨突下的临界角,跟骨后突的跖面,沿跟骰和跟舟关节联合处的前突最前侧的关节面,以及内侧支柱区,都是骨密度大的区域,可考虑螺钉置入。增加螺钉的把持力。关闭切口前,一定要留置引流管,全层结节缝合切口。术后患足置于抬高垫上,常规应用抗生素,切口引流量24小时小于20ml拔除引流管。术后第3天即可开始进行足趾及踝关节活动,以后每个月复查X线片一次,骨折愈合后逐渐负重行走。
2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0~40个月,平均18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4个月。术后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3例,为皮肤表层坏死。无感染发生。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结果:本组56例中,疗效优30例,良16例,差10例。优良率为82.14%。
3讨论
3.1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点
①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恢复足后跟高度可改善胫距位置,可减缓远期的踝关节退变。②恢复跟骨后关节平整,避免或减少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③骨折和关节面复位后遗留缺损植入人工骨、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可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远期复位丢失,并能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
3.2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要点[2]
①年龄:高龄患者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的,其余均应采取手术治疗。②骨折类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有明显距下关节异常;③局部软组织条件允可。④医生的经验:Sanders等证实,学习掌握这种骨折比较慢,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医生必须具备全面深入的解剖知识,并具有清楚明确的目标。
3.3术中复位顺序及内固定要点
跟骨骨折复位的基本顺序是从前到后,从内到外。跟骨的5个区域提供了跟骨的结构强度,因此可以用螺钉固定。最重要的区域是柱托区区域,他在跟骨关节面的下方,是承压骨小梁的聚合,以支撑距骨的重量和结构。
3.4手术切口并发症的预防
切口并发症是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注意以下方面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①手术时间的把握,我们认为急诊手术或伤后7~10天为最佳手术时机。足跟部尚未肿胀或肿胀已消退,手术风险相对较少。②术中操作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重要因素,避免跟骨外侧“L”形切口转弯形成尖角,水平切口处全层切开,骨膜下锐性分离,禁用电刀,一定要禁止钳夹皮肤,用2-3枚克氏针分别钉入距骨颈体部,将全层皮瓣和腓骨长短肌腱向上牵开,可保证皮瓣的良好血供[3]。
参考文献
[1]俞光荣,ZwippH.跟骨骨折的基础与临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32434.
[2]杨宝利,银存举,毛岩,等.钛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11):960-961.
[3]庞施义,徐亚斌,赵家宏,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的防治[J].临床骨科杂志,2006,9(5):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