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

高予川

河南信阳市息县一高高予川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在传统形式上,“读”就是要求学生放开喉咙、大声朗读!但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读”不仅要讲求地点,还要讲究方式。在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1.讲课文前的阅读环节,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仅有的一点点课余时间常常都被数理化作业所占用,无法集中精力来阅读课文。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预习了课文,但往往是匆匆忙忙地读一读而已,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另外,课前预习,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效率自然是十分低下的。所以,读,必须放在课堂上进行。

2.把背诵放在课堂上进行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优秀诗文就是应当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教师,在上完一篇课文(或一首诗)之后,往往对学生这样说:这篇课文(或这首诗)写得很好,希望你们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背诵下来。殊不知,这样要求学生完成起来很困难。原因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去督促学生“读”,以及没有进行方法指导。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较为理想的做法就是把读和背放在课堂上进行:首先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比如记叙性的文段,可以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背诵,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的文段,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空间、逻辑等说明的结构层次来背诵;而议论性文段,则根据论点、论据或者中心句、分承句来背诵。另外,针对诗词,让学生从寻找关键词语、警句等处入手来背诵。然后教师督促学生速读、试背,并当堂抽查。

二、“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阅读课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解读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处理生字词、疏通难句,即完成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即分析课文内容和课文主题;三是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以上三个层次,内容由易到难,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授《祝福》时,就是根据这三个层次来安排阅读的:第一次阅读,设计了要解读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查注课文中生字生词;二是疏通难句。第二次阅读,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了解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原因;二是复述祝福故事的梗概。第三次阅读,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课文中鲁迅怎么样刻画祥林嫂的眼睛的,把具体的句子找出来,仔细品味语言,为什么刻画人物要刻画人物的眼睛?二是课文中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作为主人公的祥林嫂更是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为什么文章的标题还要用《祝福》?

对于这这三个层次的阅读、解读,学生是无法一步到位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读,也就是说每读一遍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读而读,这样的“读”才会更有效果。

三、“读”,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

阅读有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这几种方式,可以强化和巩固阅读的效果。怎样实施这几种阅读方式呢?

首先,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文字是无声的,通过朗读,就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朗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有感情地用心地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要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品味课文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其次,要养成默读的习惯。由于默读不必考虑发音、停顿、重音、语调等因素,只有视觉和大脑的活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提高了速度,就可以把节约的时间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重点、难点之处,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进行质疑、解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而对于次要之处,则可以扫视而过,只做大致的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

再次,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所谓略读即大致简单、不详细地读;所谓浏览也就是大略地看。这是两种快速读书的方式,运用好这两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多读一些书,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视野。这两种方式适用于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凡读书,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只有让学生反复“读”,熟读精思,运用多种“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样读书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