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3

试谈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及对策

冯亮

达州市达川区自然资源局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全国在八十年代初全面推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农民个体得到了土地,土地使用由集体转为了个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发挥了农村土地的使用价值。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上,到处是希望的田野,很少看到农村土地撂荒现象,彻底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了,相当部分农民对土地的农用价值看得很低了,大多数青壮年农民撂下农村的土地,外出务工或移居城镇。有的长达数年不回家乡,致使原先农村四处可见的肥田沃土,如今早已铺天盖地长满芭茅杂草,一片荒凉衰败景象,着实令人伤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耕地大约有三亿亩已经撂荒,占耕地面积约30%.这在粮食生产上减少了一千五百亿公斤粮食产量。致使目前我们全国20%的粮食每年要向外国(主要是美国)进口,其缺口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粮食安全危机感已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为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梦想,全国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务必彻底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我就农村耕地撂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农村耕地;撂荒;成因;对策

1耕地撂荒成因

农村耕地的大量撂荒,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法律法规政策管理的不配套,有农村、农业环境的制约,更有农民自身生产能力的限制。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1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利益趋零,形成弃农撂荒。

中国广袤的农村,特别是处于丘陵地带的农村,无法实施机械化集约化生产,难以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只能靠农民个体的传统式耕作模式进行耕作,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加之,受市场经济影响,政府对农民利益保护力度有限,在生产资料供应商和农产品收购商面前农民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发言权,部分利益被挤占。这样,绝大多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几乎为零。以一亩水稻田一年收益为例,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一年产出的水稻按500公斤计算,总收入(每公斤2.8元)1400元。其开支项目有购种子(40元)、肥料(碳氨100斤40元加磷氨适量20元)等100元,投入劳工(耕田、育秧、栽秧、管理、收割、运输及其它)8个整天(每天150元)1200元,其开支总额达到1300元。也就是说,若农民种田,完全靠雇工生产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有收益的。所以在丘陵地带,是很难找到有靠种田致富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农民种田呢?主要原因是还有一部分农民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自己种田就当不算工资了,赚的就都是苦力钱。这样算下来,一亩水田还能挣1000元左右的辛苦费。对于无文化、年龄优势的老弱病残农民来说,种水稻还算是不错的选择。劳力较好的,一人可以种上10亩田,在家一年收入还可成“万元户”。至于在旱地种玉米、小麦、高粱、大豆、红薯等杂粮,每亩产出更低,所需投入劳工更多,综合效益就更低了。如今农业已经是弱势产业,农民种地处于微利状态。农民弃耕进城打工就成了优先的选择。

1.2国家推行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大量外迁、劳动力不足导致农村耕地撂荒。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也拉动了各项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为大量农民工提供了就业空间。种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选择,“弃耕务工”、“弃田经商”、“农村转移城市”早已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农民说得好:“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只能背井离乡”。农村一些年轻力壮的主要劳动力纷纷外出涌向全国各地的城镇务工、经商,赚取劳务收入或其它收入。农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急剧增多,农村的田地有些由亲戚朋友或在家的老弱病残者代种,不少田地只好任其荒芜。此外,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举家外出,撂荒现象也日趋明显。

1.3政府及其政策对耕地保护的不完善,造成耕地撂荒。

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过分保护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的权利,却削弱了对耕地的管理保护权力,法律上没有明确授权地方政府和村集体组织对农民撂荒地处罚的权力。政府也出台过对撂荒地取消地利补贴的政策,而基层组织也无法具体执行。农民执意撂荒耕地,同村人不能过问,村集体管不了,从法律政策上也未授权政府去管。还有许多农民如今把土地当作一份将来可能会等待升值的财产来对待,有了政策保护,不让流转,任其撂荒。

1.4农民对耕地的使用现状,给土地流转带来极大不便,造成了相当部分耕地的撂荒。

全国各地落实包产到户时,多采用化整为零的划分方式,几乎户户都分得有六七块之多。农民在零碎土地上耕作极为不方便,这是对土地资源使用最不科学的做法,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想在这种支离破碎的耕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为大规模流转土地实行集约化生产也带来了极大不便。流转土地经营者都要求整块土地的流转,便于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可是村里有几户农民不同意流转承包地,这个村土地规模流转就会被搁浅,造成了土地宁愿撂荒也不流转耕作的局面。

1.5部分农民知识文化落后,思想观念守旧,造成了耕地的撂荒。

农村中,还有相当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无法接受新鲜事物,无法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无法大规模的种植耕地。不少农民还是搞单干,各自为政。造成了规模差,效益低,造成了相当部分耕地无法种植。农民的思想不少还停留在自私守旧落后的观念上。有些农民生怕别人比自己强,怕别人在土地上发了财,宁愿不要出价低的流转费,宁愿耕地撂荒也不流转土地。这也是出现大片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

1.6新型农民缺乏,集约化程度差。

目前农村必须要靠一大批掌握有最新种植技术、拥有成套的先进种植设备、把握有全世界“三农”信息的新型农民来大规模的种植土地。虽然出现了一批种田大户,他们拥有成套的农业机械,但人数过少。城里是有公司、或者大款个人到农村包地,搞农业开发。这批公司和个人到农村往往套走了政府对农业的开发扶持资金,但由于农业利益比较低、风险大等原因,他们中挣到钱的很少,赔钱的更多,满腔热情后,最后还落得个“撂荒而逃”。缺乏成熟的涉农企业和规模种田大户、职业农民,也是农村土地无法有效利用而撂荒的一个原因。

根据以上原因,全国耕地撂荒将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一是严重造成农业土地资源浪费。耕地撂荒也加速了土地干旱、瘠薄、盐碱进程,在影响耕地质量的同时,也严重威胁到耕地数量的稳定。二是影响农产品供给。耕地撂荒面积扩大,随之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产品产量减少,赖以活命的农产品需求缺口将愈来愈大。粮食危机、生存危机将迫在眉睫。三是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耕地撂荒使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缺失动力。由此看来,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解决的地步。

2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建议

2.1措施强硬,立法办事

(1)依托法律政策,强力保护耕地,强行制止撂荒行为。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条款,授权于地方政府和村集体,行使对土地管理的权力、权限。村集体应该有权,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解除收回、改变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农民承包土地再不能实行三十年不变的原则,农户一旦将土地撂荒,有损坏土地的严重行为,村集体就可以与村民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将该村民的承包地收回村集体,另行安排。

(2)依托法定程序,强力推行土地的集体流转。当大多数村民愿意把土地交回集体进行流转时,只要按照法定程序,民主表决通过,就可执行集体的统一流转。

(3)加大对基层政府及村集体撂荒耕地的处罚问责力度。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奖惩制度,对保护耕地工作成效明显的要给与重奖。对制止耕地撂荒不力或有渎职行为者,对相关责任人要给予严厉惩处和问责。

2.2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激发农民种植热情

(1)加大对撂荒地的开垦种植补贴。政府除取消撂荒地的地利补贴外,还要对已撂荒地实行开垦补贴。

(2)加大对集约化经营的补贴力度。政府可以从种子、农用物资、地利补贴调高标准等方面加大对集约化种植经营的补贴力度。甚至在流转土地上建起的大棚、温室等费用,生产经营中购买的机械设施,还可以照价补偿。

(3)进一步稳定粮食价格保护政策。过去的粮食价格保护政策,要进一步完善,要增大保护力度。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在农资供应、粮食收购、农产品交易等环节上加大监督力度,对坑农、害农行为要严厉打击。政府要为农民种植耕地保驾护航。

2.3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效益。

(1)优化农业结构,面向世界种庄稼。要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面向市场需求趋势,特别是要面向世界经济大市场大格局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鼓励走多种产业综合经营的路子,将农民的种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和稳定土地的收益。

(2)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普及推广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农业科技,让农民真正提高农业技术。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创业发展。重奖在农业科技领域做出了重大成绩的农民和科技分子。

(3)加大土地整治力度。要科学治理各类土地,增加土地利用效力。对土地治理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使用价值。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连片治理,加大对农田坡改梯、薄变厚、小变大改造力度,为推广农业机械奠定基础。要修好农田水利,增强抗灾能力,防止出现新的撂荒现象。这样,才能吸引农民积极种植利用及开发土地。

(4)加大技术投入,开辟农产品深加工渠道。要动员公司介入农村,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工厂”模式来综合开发农村土地,要利用一流的技术对现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利用,增大土地及农业的综合利用价值。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耕地及其产出的价值,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种植耕地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之,培育和发展各类型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农村耕地撂荒、促进农户增收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曹志宏,郝晋珉,梁流涛.对当前农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2008(3):43-46.

[2]谭术魁.耕地撂荒程度描述、可持续性评判指标体系及其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0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