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华(吉林省东丰县医院妇产科吉林东丰136300)
【中图分类号】R7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130-02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术在治疗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因输卵管梗阻引起的不孕症患者在门诊缺少腹腔镜条件下使用宫腔镜对输卵管开口插管加压通液,再行后穹窿穿刺抽出美兰液评定疗效。结果40例患者中63条梗阻,经宫腔镜下输卵管开口插管加压通液再通者51条,占80.95%(p<0.01)。结论在缺少腹腔镜的条件下宫腔镜输卵管加压通液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方法,适合在基层妇科门诊开展。
【关键词】输卵管阻塞宫腔镜插管加压通液
在女性不孕患者中,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约占总数的30%,[1]因各种原因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以往通过传统的输卵管通液来判断是否通畅,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属于盲目性操作,准确性差,而子宫输卵管碘油照影介入治疗患者长期暴露于射线下。近三年来我院采取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不孕患者中40例施行了输卵管碘油照影术,证实均有双侧或单侧输卵管梗阻,共63条(单侧16例,双侧24例)符合宫腔镜输卵管插管指征。其中26例继发不孕,14例原发不孕。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5岁,排除内分泌.子宫内膜异位症.男性造成的不孕症。
1.2设备:日本OLYMPS生产的宫腔镜设备一套,包括光源和传导系统,内窥镜,电视摄像系统,导管等。
1.3方法:手术时间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3~7天之内,术前了解病史,血常规.肝肾功能.排除手术禁忌症。操作步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腹部及外阴皮肤,消毒阴道,铺巾,导尿留尿管,探查宫腔,扩宫,在宫腔镜下观察宫颈.宫腔内膜.双侧输卵管开口,如果有子宫内膜息肉.宫颈息肉.卵管开口粘连.宫腔粘连.子宫粘膜息肉下小肌瘤,给予相应的处理。一般用3Fr的硬质空心塑料导管,经宫腔镜的操作孔道,将尖头端插入输卵管开口后,加压向内推进,疏通间质部阻塞,导管进入1~1.5cm,然后向管腔内注入稀释的美兰液(生理盐水17ml+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5mg+稀释美兰)共20ml,同时联合B超检查子宫直肠窝内有无液性暗区或液性暗区有无增加。
1.4疗效评定
卵管通畅:在推注压力很小的情况下注液顺利,蓝色药液无返流,B超提示:子宫直肠窝有液性暗区或原有液性暗区明显增多。
通而不畅:逐渐加大压力时可注液顺利,无或有少量药液液体返流,B超提示:子宫直肠窝有少量液性暗区或暗区增多不明显。
梗阻:逐渐加大压力仍无法注液顺利,蓝色药液返流到宫腔,B超提示:子宫直肠窝无液性暗区或原有液性暗区无变化。
2结果
40例患者63条阻塞输卵管经对输卵管开口插管加压通液再通51条,占80.95%,其中,通畅39条,部分通畅12条,梗阻12条,与以往我院传统通水的通畅率50.2%相比,(p<.0.01),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33名病例,其中,一年内妊娠25例,2年内妊娠4例,(妊娠率72.5%)。宫外孕1例,部分病例失访。
3讨论
不孕症患者由于长期不能妊娠,长期的药物治疗效果又不显著,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压力。以往在基层医院只通过传统的输卵管通液,根据患者自觉症状及液体推入量来判断,不能区别输卵管阻塞程度,而且对于宫腔内情况不能准确了解,从手术特点来看,即使施加于子宫腔的液体静压足够大,但由于输卵管横断面积小,真正传导至输卵管间质部的净压力依然不足,对于严重的堵塞难以有效疏通,同时对于B超容易漏诊的较小宫腔病变不易发现[2]。在不需要腹腔镜监视的条件下,我们采用了宫腔镜下输卵管开口插管加压通液术,并对其疗效评价:
在宫腔镜监视下可检查出子宫颈.宫腔形态,对宫腔作出全面评价。本文40例宫腔镜下发现子宫内膜息肉7例,宫颈息肉4例,卵管管口粘连5例,宫腔粘连5例,宫腔病变占本组病例的52.5%,提示:输卵管碘油造影诊断输卵管梗阻者大部分有宫腔病变。现代宫腔镜技术不但提供诊断依据而且是一种治疗手段,达到微创的效果。如本组给患者能在宫腔镜下予以探针.刮匙.钳.剪分离粘连,分离卵管开口粘连带,宫颈息肉,宫内膜息肉摘除,增加术后受孕率。
综上所述,宫腔镜输卵管开口插管加压通液术,复通率高,术后妊娠率高,具有安全、微创、费用低、效果好等优点[3],又避免X线对人体的损害,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在基层医院在缺少腹腔镜的情况下开展。
参考文献
[1]石荣书,单小波,杨彪,等.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诊断价值再探讨[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3.19(9):828.
[2]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100.
[3]张健,张丽君,丁美芳,等.输卵管不孕患者经宫腔镜插管疏通治疗预后预测模型的探讨[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1):114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