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余庆县龙溪第二小学564499
摘要:追问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对问题的再次补充深化和穷追不舍。追问帮助学生弄懂弄通了某一内容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习深入探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达到巧妙纠正中精彩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艺术策略探究
一、抓住认知的交汇点进行追问,激发学生的欲望
在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环节或某个问题老师若能够引出好的问题,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在问题环节中利用追问的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合理的追问呢?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时机,准确地找到切入点,抓住学生认知的交汇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数学老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和形成过程中。比如当老师在教授“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可以通过学习和尝试量角、比较分析再次体验量角、总结分析并归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先让学生尝试量一下90度角,这种角度非常直观易看,所以一般应该都不会出现错误和疑问,这一步就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角的概念。
学生认识了直角后,再让学生分别对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进行测量,此时大部分学生应该都会处于积极尝试的状态,这时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操作体验。最后老师会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即要做到“一看”和“两个重合”,从而才能正确地测量出角的度数。就像这样,老师在对学生一步一步追问下,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身产生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
二、在新知识的重、难点处适时追问
通过有效追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明朗化,引发他们向更深层次思考,只有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深入,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能在新知识的重难点处及时追问,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获得数学知识与方法,从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学会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学生操作后汇报剪拼法时,我有创意地追问:你们是沿着哪条线剪的?为什么要沿着高所在直线剪?为什么刚好能拼成长方形?当学生真正懂得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所在的直线剪开再平移,一定能拼成长方形的道理后,我继续追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重、难点处对追问的内容精准定位,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在探究规律处深入追问
在规律的探究处追问,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规律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例如《正比例》一课,在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表格材料中出示的两组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后,我引入图像,其中三张是成正比例量的图像,一张不是。在观察图像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四张图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同学们很容易将三张成正比例量的图像归为一类,这时,我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其中三张图像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为什么另一张图像呈曲线状态?引入图像进行比较并在总结成正比例量的特征时深入追问,是为了让学生对正比例的特征有更形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更丰富的表象,达到数形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学生在顺利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成正比例的图像呈直线发展的内在原因是比值一定,这样深化规律的理解,就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像这样的数学规律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难理解。在规律的探究处深入地追问:你认为怎样租车最省钱?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层层深入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使学生真正理解规律的内涵。
四、在生成性活动中追问
课堂教学重视预设,更应重视课堂生成。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意外不应仅仅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不要让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教师要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回应,借力追问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绽放创造的灿烂火花。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恰当的追问,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产生质的跨越,进而可以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夏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问须适宜[J].教学与管理,2018,(05)。
[2]唐仁华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教书育人,2016,(23)。
[3]武晓娟追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