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基于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

邹建军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三中学743400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概述入手,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构建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多数处于静态分析的状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占据主要位置,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如是,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创设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搭建合适的平台。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概述

个性化阅读教学应用的主要意义在于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在语文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也意味着为了更好地应用个性化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寻找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的模式,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抓住阅读课文的重点并且有效突破课文中的疑难点,最终使得阅读教学具有更好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除此之外,在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此同时,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情境法、自学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能促进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要求学生养成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批注式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得主动去进行标记,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境界。批注式阅读也是个性阅读的一种,与平常所说的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相似,许多人也都很喜欢,通过批注式阅读,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加深对文本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来提高课堂阅读教学。

批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眉批、旁批、尾批,批在题目上的叫眉批;批在文中词句的旁边或者是书页的空白处叫旁批;批在文段或者文章的结尾处叫尾批;除此之外,还有注释,就是利用工具书对文本中的字、词等进行解释。通过这种批注方式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能对语文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对“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中的穿、盘、垫三个字进行着重批注,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当,来提高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2.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合力,其中教和学合一是最主要的一股力量。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在语文个性化阅读课堂里,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性化展示的过程。

3.鼓励个性化的课文解读。

不同的学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同一文本、同一段落的理解和解读千差万别。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个意思。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从而培养创新思想和创造力。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心理倾向、智力等都不尽相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解读。当然除了给予热情的鼓励外,还要进行理性的引导。告诉学生多元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解读,一定要捕捉言语。

4.合作学习法的有效应用。

合作学习法的有效应用是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要素之一。初中语文教师在个性化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当明白,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现阶段在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这种合作模式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初中学生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有效应用可以在合作学习、讨论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随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个性化教学模式有着清晰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利积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24),101-102。

[2]赖端琴阙金梅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J].课外语文,2016,(14),89-90。

[3]黄振鸿引领个性化阅读点亮课堂精彩——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初探[J].新课程导学,2016,(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