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书云(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00-01
对发热病人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进行护理是临床常用的降温方法,具有不良反应少〔药物降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经济方便的优点。临床常用温水擦浴、冷敷、冰袋等方法物理降温,疗效肯定但均无明确判定。笔者于2010—2012年对内科256例发热病人采用温水擦浴、高于体温1℃温水擦浴两种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内科呼吸系统疾病发热病人共256例,男139例,女117例,年龄18—83岁,平均57.6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47例,肺炎83例,其它肺部感染26例。体温38.0℃58例,39.1℃—40.0℃184例,40.1℃以上1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种、发热体温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降温方法入院三天内不使用药物降温。两组均在体温高于38℃时行物理降温,高于39℃时同时行物理降温十药物降温。室温控制在26-28℃。A组采用比体温高1℃的水擦浴,时间15—20分钟,B组采用传统温水擦浴,水温32—34℃。操作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并于操作前30分钟、操作后30、60、120分钟各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1.2.2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擦浴前后体温变化,比较降温速度、降温后持续时间、降温效果和患者反应。①降温速度:擦浴后30分钟体温下降1℃为显效,下降0.5—0.9℃为有效,下降0.5℃内为低效,体温未除为无效。②降温后持续时间:体温下降120分钟后未回升为持续时间长,上升1℃内为较长,上升到擦浴前体温或以上为持续时间短。③降温效果;擦浴后60分钟体温仍在降为效果好,体温维持不变为为较好,体温上升为差。④反应程度:感觉不舒适、无反应、舒适为反应大,无反应,反应好。
1.2.3结果
3讨论
本研究表明,使用高于体温1℃的热水进行物理降温优于传统的温水擦浴方法,且不良反应小,病人易于接受。
其机理为:1、同样室温下,热水分子运动快,比低于其温度的水蒸发快,蒸发快带走的体表热量多,降温快。2、高于体温1℃的热水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加快了体内热量向体表的转移和散发,增加体内热量散发,使体温下降后不易回升。3、低于体温的水带走的仅仅是表面热量,且低温使毛细血管收缩,体内热量不易散发,即使体温下降也会很快回升。
笔者认为:使用高于体温1℃的热水进行物理降温的方法,优于传统的温水擦浴方法,且不良反应小,病人易于接受,可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