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喜春(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C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19-02
摘要:审丑疲劳的出现并日趋升温折射出现代社会审丑观念的病态,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审丑疲劳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社会成因又有个人成因。审丑疲劳主要是由传统价值观念颠覆、丑恶现象蔓延、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生产的社会成因和生存压力剧增、畸形审丑观念认可的个人成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关键词:现代社会;审丑疲劳;社会成因;个人成因
一、导言
(一)劳的内涵。
“审丑疲劳”是套用“审美疲劳”生造出来的词语,是指公众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麻木冷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美,以丑为荣的社会现象。审丑,实质上是一种对丑恶现象进行的道德评价,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丑恶现象作出符合自身道德规范准则体系的是非、善恶价值判断。造成审丑疲劳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
(二)劳的表现。
审丑疲劳是近年来出现并日趋升温的一种社会现象,深刻传达出人们对待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的感受与态度。审丑疲劳具体表现为社会成员不再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感到威胁与不适,反而麻木和认可甚至追捧效仿丑恶行为。就以“拍马屁”而言,“拍马屁”本是卑鄙的小人之举,但是却有人高喊出“马屁成功,八面来风”的论调,其实就是审丑疲劳的一种社会表现。
(三)劳的危害。
审丑疲劳的出现并日趋升温无疑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审丑疲劳颠倒是非价值判断、混淆美丑尺度界限,弱化了公众的审美鉴赏力,扭曲了正确的审丑观念。审丑疲劳以看客甚至模仿者、崇拜者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消解了美的权威性,使美及其对美的追求日益萎缩,从而为丑的扩散和蔓延铺平了道路,成为社会文明健康风尚构建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摆脱审丑疲劳,而要摆脱审丑疲劳只能从引起审丑疲劳的根源出发。笔者认为,引起审丑疲劳的成因必然是多方面而且复杂的,本文主要从社会成因以及个人成因两个维度进行探析。
二、现代社会审丑疲劳的社会成因
审丑疲劳,乍看之下是社会成员对待社会现象的主观态度选择以及价值判断,但其背后却是多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第一,传统价值观念颠覆的表现。
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超越空间障碍和思想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与合作,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思想大解放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使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在社会权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弱化,本应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不断受到质疑、淹没甚至沦丧。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使社会价值取向由原本的相对单一向多元分流转变。“当今显得突出的审美价值形态不是传统美学的优美与壮美、悲剧与喜剧、崇高与滑稽等范畴,而是新起的反审美、反艺术、泛悲剧、审美与生活互渗、全球审美化、无意识的商品化、超级真实、后情感主义等。”而这一变化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社会成员对传统价值观念失去了认同与尊崇。当传统价值观念不断被否定、颠覆和消解,代之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社会成员自然会对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进行重新审视,这就不难回答很多丑恶现象为什么由原来的公众嗤之以鼻到现在不少人的趋之若鹜。
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夹杂的观念、意识不断和本土的价值观念进行纠缠与竞争。“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无论是自发还是自觉、主动还是被动,或迟或早都要卷入这一进程(全球化)之中,这些国家卷入全球化的进程必然地要一种根本性的转型,这种转型究其实质就是在增益全球化的同时不断扬弃原有本土性并生成新的本土性。”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作为一股极端个性化的社会运动,后现代主义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变革力量。”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承认现代的思想和传统价值标准,自然要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反叛和重构,导致了审美文化和审丑观念在内的价值评判体系始终处于动态的不稳定的态势中。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与整合本无可厚非,但不幸的是,面对纷繁复杂、不断涌现的外来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了判断力,把腐朽当神奇,视庸俗为高尚,构建出一套是非颠倒的价值观念。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美丑价值标准混乱、人们对美丑认识的界限模糊甚至出现美丑评价观念错位的现象。
第二,丑恶现象蔓延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进程源远流长,纷繁复杂,社会痼疾的治疗与矫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问题逐渐增多,新型与传统社会问题互为交织,其中社会丑恶现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丑恶现象,人们起初的感觉是敏锐的,批判也是犀利的。但由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存在是物质以及精神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很难在短期内消除,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这样一来,社会成员的揭露批判和整治矫正,就难以看到抑恶扬善的即时效应,容易使得人们陷入痛击痼疾却又感觉无济于事的身心疲乏。长此以往,人们原来消灭丑恶现象的信心逐渐消磨,进而转向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的精神困惑。以至于有人认为,既然各种各样的丑恶现象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它就会永远存在,它是无法消除的恶行,彻底消灭丑恶现象只具有修辞上或意愿上的可能性,而在实践之中则是不可能的。所以,丑恶现象的屡禁不止造成的一大后果就是社会成员从希望到失望,从深痛恶绝到习以为常的转变,最终造成了面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麻木不仁,并在麻木不仁中逐渐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
另一方面,很多人寄希望于社会发展,把社会发展作为灵丹妙药,期待社会的发展能够扫除一切丑恶现象。可是事与愿违,社会的发展非但没有消除丑恶现象,相反经济的增长为丑恶现象的滋生以及蔓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社会丑恶现象由于自身的顽劣性不断催生出新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这就大大加深了公众的审丑疲劳。就拿我国的干部腐败及官僚问题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腐败现象只存在于个别领域,程度也相对较低。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腐败现象呈现出级别越来越高、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以及群蛀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甚至警匪一家亲,黑白合流,一次又一次突破这个社会的底线伦理。同时,腐败现象在自身的散发和蔓延过程中还不断涌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另一些领域的腐败不断浮出水面,例如学术腐败,给了我们无可回避的真实与尴尬,而大众乃至学术界的麻木与无奈更是凸显出这样一个事实:大众已经审丑疲劳了,以至于见怪不怪。更有甚者,有些人面对丑恶现象泛滥成灾致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治致使作恶者洋洋得意,活得自由自在,而善良老实者只能闻恶而逃,忍气吞声,便一改以往抨击卑劣,鞭挞丑恶的态度,进而弃善从恶,扬恶抑善,进一步壮大了社会丑恶现象的力量。
第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当今时代,商品经济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角落,市场逻辑与消费优先的理念显示出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商品经济在推动整个时代的变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带来文化领域的喧哗与浮躁也是不可小觑。“在现代化和商业化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不得不承受着异化的苦楚,遭受着变质和退化的命运。”在商品经济中,消费的形象属性日渐突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塑造掩盖了意义的追寻。商品经济大潮中,大众文化为了更好地迎合并且刺激个人的形象意识,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粘贴以及形象的精雕细琢而意蕴的粗制滥造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完全放弃意义和思想的求索而只注重形象打造的文化必然最终会在人们长期的鉴赏判断中受到摒弃,但其造成的审美创伤和审丑观念混乱却是不可估量的。
毛泽东同志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本来由于美的大量存在能够很好地映衬出丑,人们自然也能够很好地区分美丑。但是,在这种眼球文化的不断充斥下,当原本笃信的一位粉饰追求的形象文化被人们所抛弃之时,这种原本的美开始转为丑或者说不美,美与丑的划分遭到了破坏,美丑由原来的泾渭分明走向交叉重叠,审美价值观念和审丑价值标准发生了混乱。也正是缘于商品经济大潮下大众文化意义的缺失,直观的、感性的审美形式使得个人的审美趣味变形和扭曲。欣赏者面对凭借外在形式的充分技术化效果遮蔽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只满足于对象外观的快感而无心在静观中体味对象的文化意蕴,获得精神愉悦,审美活动变成了一种感官操作。在这种扭曲的大众文化长期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嗅觉被钝化,审丑观念受模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大众的畸形审丑观念,它使人们越来越难以区分美丑。试想一下,从美向丑的转变,打破了美与丑的界限,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的思想迷茫,美丑不再旗帜鲜明,自然容易出现美丑颠倒,以丑为美了。
第四,工业化生产的影响。
工业化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让人们享受到了舒适的生活,但工业化同时也带来了人的主体性和完整性的破坏,进而营造了审丑疲劳的社会氛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业化生产对人类精神造成的异化。工业化生产只注重物质生产忽略精神需要,导致了人的价值的毁灭,精神的真空以及人的异化程度的加深。工业化的高度分工导致人同自然、同他人乃至自己之间的对立。聚居于钢筋水泥支撑的现代化都市建筑,人逐渐沦为社会机器上的一颗齿轮、螺丝钉,人性被彻底地撕裂了。“人日益变成技术、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及其工作的关系相异化。一切社会关系变成了单一的、片面的技术关系,个人自由的理性变成技术理性,社会协调并统一了人的生产、消费和娱乐,排除了一切对立和反抗的因素。”工业化生产使物质和世界控制了人,许多构成价值判断的基本原则被否定,使生命降至科学物质化和机械化当中,导致了精神的全面崩溃。
二是工业化生产使公众失去了批判的维度。如前所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大丰富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使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丧失。工业化生产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大众文化以雷同化、批量化和齐一化的文化形态大量生产和消费,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模式化以及人被物化。马尔库塞也指出,“在工业文明的最发达区,社会控制已经被潜化到这样的地步,甚至连个人的抗议在根本上也受到影响,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显得是神经过敏和软弱无力的。更甚者,人们借以保存‘他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已经被技术现实所侵占和削弱。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占据个人的全部身心”。个人与社会直接一致化了,个人在长年累月的一致化生产过程中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思考和批判,成为思想僵化、麻木不仁的人。
三、疲劳的个人成因
第一,生存压力的剧增。
当今社会,对于奔忙在快节奏工作场所的现代人而言,生活的压力和生存的竞争使一切的目标和追求都变得具体而实际。审丑作为主体的道德评价活动,必须首先满足自身的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在无法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前提下,审丑活动是很难被提及的。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方式过于紧张,工作节奏过快,生活的压力将人们向往的自由自在富有浪漫情调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踩得粉碎。激烈的竞争激发人们强烈的欲望,也在激战中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而巨大的生存压力必然会导致人们无暇顾及身边的美与丑,就更别说对美丑进行鉴别判断了。所以,“蚁族”、“蜗居”的人们看到的首先必然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社会的澄清与明澈。
第二,畸形审丑观念的认可。
审丑活动主要和根本上是一种道德评价活动,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态度。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也是十分复杂的,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如所周知,面对当今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丑恶现象,态度自然是多如牛毛,其中自然不乏对丑恶现象的肯定与欣赏。
问题在于,公众面对纷繁复杂的审丑观念,却不乏对畸形审丑观念的认可者。不少社会成员面对周围畸形的审丑观念不加判断,消极从众,面对丑恶现象保持沉默,任由宰割。再者,有些社会成员看到部分恶人、恶行在中国转型这一特定时期非但没有及时受到应有的惩治,反而洋洋得意,致使善良老实者闻恶色变,只能忍气吞声,便产生了失衡心理,想到的不是如何整治这些丑恶现象而是如何醉心于歪门邪道,暗箱操作。正是社会成员认可了扬恶抑善、颠倒是非的畸形审丑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种审丑观念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加以运用,为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养分,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审丑疲劳。
四、结论
审丑疲劳是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且不容忽视的一大社会现象,传达出公众对待社会生活中丑恶现象的不正确态度和做法,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审丑疲劳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公众自身的因素。要消除审丑疲劳的负面影响以及摆脱审丑疲劳,政府加大对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及个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各有关方面必须进行组拳,形成合力,对审丑疲劳加以治疗和矫正,以促成社会大众对真善美的追求从而保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爱华.试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科学伦理观及其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版),2008。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聂振斌等.艺术化生存[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王一川.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