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演员再度分析作品,了解和掌握歌曲的构成,是提高演唱水平的必要步骤。
一首歌曲唱得准确、熟练后,还有必要回过头来再度深入细致地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了解时代背景,通过对歌词、节奏、旋律线特征、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的分析,把握音乐风格特点,将个人对作品的感情体验融进歌曲演唱之中,运用自己的音乐思维展开内心的音乐想像,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声音形象,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承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收尾变化等等进行整体的设计构思,然后采用最恰当的演唱手段来加以表现,调动一切的声乐技术手段为塑造完整动人的声乐形象服务。但声乐技巧的使用要得当。对作品进行整体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调式调性分析
歌曲的调式、调性是我们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作品的不同风格与调式调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想正确表现作品并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必须注意分析好调式、调性。按常规讲,大调式的歌曲,多表现雄壮、明朗、朝气、积极向上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我和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而小调式的歌曲常表现柔美、抒情、忧伤或暗淡、悲哀的情绪,如:歌剧《草原之歌》选曲《飞出苦难的牢笼》、歌曲《大海一样的深情》等。
但也有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的歌曲,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更加明显地影响着歌曲的风格,民族地域的不同,歌曲的风格则不同。
2.曲式分析
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
(1)单段体:也叫一部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段落,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之为方整性结构,如:《思乡曲》、《我爱我的台湾岛》、《摇篮曲》等;乐句小节数不相等的,如有的乐句四小节,有的乐句三或五小节,称非方整性结构,如:《高高太子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
(2)单二部曲式(AB段):由两个部分——两个乐段或相当于乐段功能的同等重要的乐段组成。第一部分(A段),多是主题鲜明、形象集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乐思的初步呈述,常采用完整的乐段结构。第二部分(B段),是乐思的进一步发展、对比、概括和总结。在歌曲作品中常引进新的主题材料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虽使用不同手法与A段形成对比,但仍呈现结构上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段落。如: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和中国歌曲《五星红旗》、《党啊亲爱的妈妈》等。
(3)单三部曲式(ABA或ABC):是由三个部分——三个乐段或相当于乐段功能的相对独立的段落组成。它是在单二部曲式基础上发展的结果,在保留第一部分乐观段结构的基础上,将乐句结构的中间部和再现部继续发展的部分,扩大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乐段,从而使单三部曲式与单二部曲式有些相似之处。
单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A段,多是与单二部曲式相同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乐思的初步呈示的完整乐段结构。但与单二部曲式相比,较自由。
其第二部分——B段,被称为中间部(段),为一个对比的段落,它可能是乐段,也可能是相当于乐段的部分。它以表现的多样手法,形成较单二部曲基的中间部更为充分和强烈的对比。
单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C段,可能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也可能是在第一、第二部分基础上有层次的逻辑发展,可能是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结构。
单三部曲式可用来表现一个形象的多个不同侧面;也可用来表达两种或两种以上对比的思想情感,刻画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配合的音乐形象。对照单二部曲式而言,它是一种较为灵活,有一定容量,容易适应主题的特性和发展的使用率极高的一种曲式。如:《借月光看我家乡》、《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黄水谣》等。
基于了解和掌握音乐的构成,分析调式、曲式,通过作品的内涵不同,从演唱中能够清晰思路,体验到段与段落的对比及表达的情绪,就应该用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处理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