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曼(西安音乐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莫扎特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典雅秀丽,清澈透明,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本文从他的音乐创作特点,演奏风格及版本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莫扎特;古典乐派;奏鸣曲;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41-02
0引言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莫扎特的奏鸣曲典雅秀丽,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结构非常清晰,“因而使乐思的最复杂的创作也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这种容易使人误解的简朴是真正隐藏了艺术的艺术”。
1莫扎特的音乐人生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出生时风雪交加,三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四岁跟父亲学习钢琴,五岁开始作曲。据说在他还不会写字的时候便已会作曲了,由其父亲记录他所谱的短小乐曲。莫扎特的父亲宫廷乐师LeopoldMozart莱奥波尔德·莫扎特是一个小提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仅在奥地利和德国,而且在欧洲其他国家都享有盛名。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Mozart&姐姐Nannerl在家中四手联弹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六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三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1773年,莫扎特结束了长期的旅行生活,回到故乡萨尔茨堡,在当地大主教的宫廷中担任乐师。但是,他的才华却没有得到大主教的认可,经常受到无礼的侮辱。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一首双簧管协奏曲、七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四首钢琴变奏曲、四首钢琴奏鸣曲等。第二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三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三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莫扎特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WifeConstanzeMozart_by_Hanson_1802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六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也叫兄弟会,是拿破仑在埃及创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爱),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礼》,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二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九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年仅35岁,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真是“风雪中来,风雪中去。”
莫扎特是18世纪欧洲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欧洲在资产阶级革命推动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音乐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一时期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主调和声风格得到确立。这种音乐的变革主要是以当时定居在维也纳的作曲家们为中心而开展的,因此这些作曲家被后人统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而莫扎特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为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莫扎特是一位天才且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有大量作品。
2莫扎特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根据作品的创作年代,可以将莫扎特创作的19首钢琴奏鸣曲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奏鸣曲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故乡奏鸣曲(K.279~284六首),是莫扎特在旅行后返回萨尔茨堡的1774年~1775年间创作的,明显受到海顿的影响。其中较着名的是K.283和284。G大调奏鸣曲作品K.283的第一乐章虽然是快板,但旋律甜美温柔,就像邻家女孩般平易近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都是充满了歌唱性的对话,没有形成性格对比,就连展开部的主题也是充满童趣、天真活泼的。第二乐章用连绵起伏的行板代替了海顿常用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虽然是急板,却仍然延续了前两乐章优雅从容的风格。D大调奏鸣曲作品K.284与上一首风格相反。第一乐章坚定有力,具有活力,并在展开部中运用了倒影模仿的复调创作手法,使旋律听起来别有新意。第二乐章是少见的回旋曲与波洛涅兹,延续了明朗的情绪。在第三乐章中,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了变奏曲的手法进行写作,使之扩展的更长更复杂。在这首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创作天才。其二,曼海姆奏鸣曲(K.309和311两首),是莫扎特1777年在曼海姆期间所作。与故乡奏鸣曲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创作手法也有所发展。作品明显受到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充满动力性的风格,主题性格对比鲜明,力度上也有了强弱对照。整体情绪积极向上、乐观明朗。
中期奏鸣曲,即巴黎奏鸣曲(K.310、330~333五首),是莫扎特在巴黎试图谋求职位时的创作。由于求职未果,经济困窘,再加上母亲又在巴黎病逝,因此莫扎特内心的痛苦、悲伤和挣扎都反映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C大调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初到巴黎时的作品,表现出充满希望、满怀信心的笔触,充满了细腻的情趣。音乐语言朴素动人,尤其是第二乐章的旋律安静祥和,丝毫没有a小调奏鸣曲K.310悲剧性的预示。而在K.310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阴郁暗淡的情绪,大量半音和不协和音的大胆使用令人感到作曲家内心的不安与激动。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是永远没有绝望二字的,在第一乐章结尾处,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满怀希望的祈盼。
晚期奏鸣曲包括c小调幻想曲与及晚期奏鸣曲。其中,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是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创作的首部钢琴作品,写于1784年~1785年。幻想曲由慢—快—慢—快四段一气呵成,和声新颖,调性大胆,与c小调奏鸣曲有着内在的联系。整部作品蕴含着深沉内在的激情与悲剧性的命运。晚期奏鸣曲包括K.533/494、545、547a、570、576五首在内的晚期奏鸣曲,是1788年~1789年在维也纳创作的。
3莫扎特奏鸣曲的弹奏技巧
用力与触键相同,莫扎特的奏鸣曲也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的用力特点。在弹奏音阶式经过句时,应将手臂放松,手腕要有良好的支撑,掌关节发力的同时手臂的运动为水平方向,这样才能在具有颗粒性音色的同时又保证整句的气息连贯。分句与踏板在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乐谱上的标记,从指法到断句都要十分严谨。于一个乐句内的不同连线,应本着句断气不断的原则,在手指动作最小的范围内换连线。在使用踏板时要格外小心,不能每小节都用,而是在弹到某些和弦时用脚尖轻点即可。踏板的保留时间不能过长,避免发出混浊的音响。此外也可以运用手指踏板法。即在弹奏分结和弦时,以一拍为单位,用手指将最低音保持住。情感表现莫扎特的作品讲究“中庸”,情感要自然地由心而发,既避免过于夸张的表情,又反对一切枯燥、无表情的演奏。要有优雅的趣味,不能粗俗地弹奏。此外还要注意不能有过于激烈的力度变化。演奏他的作品必须把握既含蓄、典雅,又玲珑剔透的音乐风格。具体地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旋律性极强。②要弹出晶莹透亮的音乐。③注重乐句的处理,强弱的对比。首先,每个乐句本身必须要有渐强渐弱的曲线。其次,句与句之间,必须形成强弱对比。④重视谱面上的所有标记。⑤正确地使用右踏板。一直以来,弹奏莫扎特的作品是否应该使用右踏板,始终有着争议。我认为应当使用,但要少而精炼,决不能因为使用了右踏板而使织体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变得含糊不清。应尽量让人察觉不到,只是为了音色使一个难以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地使用。
4结语
总之,要演奏和欣赏莫扎特的作品,须在正确理解,恰当地把握之后,才能使它们的美充分显现出来。莫扎特是个天生的音乐家,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是来自天堂的音乐。物质生活的痛苦,全然不能影响其精神。尽管生活极端悲惨,他的作品却全无半点阴暗的气味。都像阳春一般流露着温暖的光,充满了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C.A.马廷森,W.魏斯曼.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伦纳德·迈尔著.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