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穆棱市中医院黑龙江穆棱157599
摘要:目的:用临床X线分析肺炎性假瘤。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炎性假瘤患者,通过X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肺炎性假瘤患者的X线表现为假瘤多为单发,边缘比较光滑,具有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肿块样式,一些患者还具有分叶或者切迹表现。假瘤通常处于肺外周位置,比较接近于胸膜,右肺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左肺发生数量,下叶发生数量明确超过于上叶。假瘤出现空洞钙化的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在本次研究中共发生1例,发生率为3.13%。结论:肺炎性假瘤的临床X线表现比较突出,是临床诊断肺炎性假瘤的主要方式,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临床X线;肺炎性假瘤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所造成的肿瘤样病变问题,本质为增生性炎症,肺炎性假瘤一般位于肺实质内,累及支气管的仅占少数。绝大多数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一般无完整的包膜,但肿块较局限、边界清楚,有些还有较厚而缺少细胞的胶原纤维结缔组织与肺实质分开。少数肺炎性假瘤可以发生癌变。X线表现多为肺内存在瘤样肿块。加强对临床X线的分析,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早期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了深入研究肺炎性假瘤临床X线的表现,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炎性假瘤患者,通过X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炎性假瘤患者,通过X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3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21岁到6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23±0.2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咳嗽、低热、间歇性血谈以及胸痛等临床症状。
1.2方法
为患者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患者的血细胞计数与血沉均处于正常范围当中,痰细菌和癌细胞表现为阴性。借助X线实施肺炎性假瘤的临床检查,观察X线下患者的临床表现,明确X线在肺炎性假瘤临床诊断中应用的价值[1]。
2.结果
2.1病灶数量与面积
32例患者均为单发性病灶,其中病灶面积最大的患者为9.7cm,病灶面积最小的患者为1.1cm,患者病灶面积多在2cm到5cm之间。
2.2病灶位置
32例患者中,右肺为19例(其中上肺野4例,中肺野5例,下肺野10例),左肺为13例(其中上肺野5例,下肺野8例)。
2.3病灶的形态、边缘和密度
32例患者中,18例呈现出椭圆形状态,9例呈现出圆形状态,5例存在浅分叶或者的切迹。其中30例存在肿块边缘光滑锐利的表现,2例边缘比较模糊。
3.讨论
肺炎性假瘤的肺实质性发生慢性炎性瘤样仄声的疾病,当前临床治疗中的病因尚不够清晰,多认为和患者的上呼吸道细菌或者病毒性感染相关[2]。
假瘤比较接近于支气管的患者易于出现间歇性血痰的问题,靠近中叶支气管的患者比较容易出现压迫性中叶不张,比较靠近于胸膜的患者,易于出现轻微胸痛的情况。X线观察下,能够看到的假体瘤通常和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存在显著联系,但是X线观察下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突出,X线检查的检出率相对较高。
肺炎性假瘤患者的发病年龄相对较低,多在20岁到40岁之间,其中女性患者数量要明显高于男性患者数量[3]。同时,在发病位置方面,患者的发病位置多在肺部的边缘位置,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咳痰、可热以及痰中出现血丝的问题,不存在显著的临床症状。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会逐渐形成肺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炎性肿块,分叶、毛刺与肺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肺癌的毛刺相对较短、较细,同时周围的肺野比较突出,但是肺炎性假瘤则多处于患者肺部的浅表位置当中,比较接近于胸膜,患者时常会出现一定的炎性反应,同时增厚的胸膜不会出现显著的钙化反应。这一特点也是X线诊断肺炎性假瘤的主要方式,临床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比较突出。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不够显著,肺炎引起的胸膜增厚凹陷是肺癌引起的反应性纤维化的结果。
在本次临床实践研究中,肺炎性假瘤患者的X线表现为假瘤多为单发,边缘比较光滑,具有椭圆形或者圆形的肿块样式,一些患者还具有分叶或者切迹表现。假瘤通常处于肺外周位置,比较接近于胸膜,右肺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左肺发生数量,下叶发生数量明确超过于上叶。假瘤出现空洞钙化的发生几率相对较低,在本次研究中共发生1例,发生率为3.13%。结合临床实践研究可以看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X线表现较为突出,可以作为临床诊治肺炎性假瘤的主要方式,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较为突出。
综上所述,肺炎性假瘤的临床X线表现比较突出,是临床诊断肺炎性假瘤的主要方式,建议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玉刚.16排螺旋CT在肺结核及肺炎性假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5(16):149.
[2]李志勇,王少杰,李宁.肺炎性假瘤的X线及CT诊断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2(12):55.
[3]张书忠.螺旋CT检查在肺炎性假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1(25):2415-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