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瘤样瘤29例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3

子宫腺瘤样瘤29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梅

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病理科江苏南京2118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子宫ATs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子宫ATs发病年龄为24-52岁,平均年龄41岁,多见于绝经前期或围绝经期女性。临床表现和超声检查无特异性。镜下检查表现为肿瘤由增生的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增生形成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或腔隙样结构。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间皮细胞标记物如calretinin、CK5/6、D2-40等。结论:子宫AT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子宫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主要与子宫其他良性肿瘤鉴别,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

【关键词】子宫肿瘤;腺瘤样瘤;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pathologicfeatures,immunophenotype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uterineadenomatoidtumors(ATs).Methods:Clinicaldata,pathologicfeaturesandimmunohistochemicalimmunotypesof29casesofuterineATswereretrospecitivelyanalysed.Results:ThepatientageswithuterineATsrangedfrom24to53yearsoldwithanaverageageof41yearsold.UterineATswerepredominantlyseeninpremenopauseandperimenopausefemales.Clinicalpresentationsandultrasoundexaminationwerenospecific.Microscopically,thetumorwerecomposedofhyperplasticsmoothmuscleandepithelioidcells.Epithelioidcellsformedsomeglandularandcysticpatternswithvarioussizeandshape.Immunohistochemistry,Thetumorcellsvariouslyexpressedmesothelialcellmarkersincludingcalretinin,CK5/6,andD2-40.Conclusions:UterineATsisarelativelyuncommonmesothelial-derivedbenigntumorofuteruswhichshoulddistinguishfromotheruterinebenigntumor.ThedefinitediagnosisofuterineATsmainlydependonhistologyandimmunohistochemistry.

【Keywords】Uterineneoplasm;adenomatoidtumor;immunohistochemistry

腺瘤样瘤(Adenomatoidtumours,ATs)是一种来源于间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女性生殖系统的腺瘤样瘤相对少见,主要好发于子宫,其次是输卵管、卵巢和阔韧带等部位。子宫ATs术前常难以明确诊断,临床常误诊为子宫肌瘤或腺肌瘤。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子宫A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子宫A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特征和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间因各种病因行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肿瘤剔除术病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子宫腺瘤样瘤29例。所有病例都再次复习切片证实。

1.2检查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5μm厚切片和HE染色。所有29例ATs均不同程度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所选一抗CK、EMA、CK5/6、calretinin、Desmin、CD31、D2-40和Ki-67等均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免疫组化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

2结果

2.1一般情况患者年龄24-52岁,平均41岁,其中≥45岁者9例,40-44岁者9例,<40岁者11例,40岁以上者占62%。所有病例术前均诊断为子宫肌瘤或盆腔包块。临床表现主要有盆腔包块者20例、月经异常者7例、不规则阴道出血1例、尿频伴下腹坠胀者1例。其中4例妊娠,孕周为38-40周。所有病例B超检查均诊断为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者12例,其中6例伴有双侧附件或单侧附件切除;次全子宫切除术2例,其中1例伴左卵巢囊肿剥除术;子宫肿瘤单纯剔除术者15例,其中2例伴双侧或单侧附件切除术。

2.2病理学检查

2.2.1巨检29例子宫ATs中,肿瘤位于肌层者26例,部位不详者3例。所有肿瘤均呈结节状生长,最大直径5cm,边界清或尚清者25例,欠清者4例,均无明显包膜。切面肿瘤大多为灰白灰黄色,质地均等实性,少数病例可见细小囊腔或裂隙,可挤出少量半透明黏液样液体。

2.2.2镜检大多数ATs镜下形态表现为增生的平滑肌束间穿插一些囊腔样腔隙,部分病例为腺管样结构或单个印戒样空泡状细胞,或混合存在。腔隙样结构内衬单层扁平上皮,有些囊腔内可含有蓝染的黏液样物,类似于淋巴管;腺管样结构中腺样上皮呈单层立方形。增生的平滑肌细胞不规则排列,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分化较成熟,未见异型和核分裂像,也未见凝固性坏死。

2.2.3伴发疾病腺瘤样瘤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29例ATs中,合并有子宫和卵巢、输卵管疾病者25例,占86.2%。其中合并子宫平滑肌瘤21例,占84%;合并子宫腺肌病7例,占28%;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例、囊状滤泡2例、滤泡囊肿1例、黄体囊肿2例、子宫内膜息肉和简单性增生症各1例,泡状附件1例。

2.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9例ATs均进行了CK、EMA、calretinin和Desmin免疫组化染色,29例均表达CK,19例表达EMA,25例表达calretinin,所有病例间质内的梭形细胞弥漫性表达Desmin。16例进行CK5/6检测,13例表达阳性;15例行D2-40检测的病例,10例囊腔样结构或腺样结构表达D2-40。所有病例均不表达CD31。Ki-67增殖指数低,<1%。

3讨论

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相对较为少见的良性间皮性肿瘤,其发病率文献报道不一。早期文献报道子宫ATs发病率不足1%,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文献报道,子宫ATs的发病率为1.3~1.9%[1-4]。造成这种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早期该肿瘤的诊断仅依靠HE形态,而缺乏间皮来源标记物的免疫组化证实。本组病例同期共诊断子宫平滑肌瘤203例,其中29例为子宫ATs,占同期子宫肿瘤的1.4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对于子宫ATs的组织发生,早期提出多种组织学来源。然而,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认为子宫ATs为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近年来,关于子宫ATs的命名存在一些争议,其焦点为腺瘤样瘤之间的增生的平滑肌是肿瘤成分还是增生性成分。大多数学者认为ATs中的平滑肌成分为增生性而不是肿瘤性成分,但也有少数学者却将平滑肌成分看作为肿瘤的成分,而提出良性间皮平滑肌瘤、平滑肌ATs等名称[5-7]。关于平滑肌成分的争议,将来有可能从肿瘤的单克隆性角度得到阐释。

子宫ATs主要见于中年妇女。本组病例中平均年龄41岁,40岁以上者占62%,但无1例患者年龄超过55岁,提示子宫ATs主要见于绝经前或围绝经期女性。临床表现不一,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月经异常或阴道出血,这些症状与子宫其他病变如子宫肌瘤或子宫内膜增生无法区分。周东华等[2]报道36例子宫ATs中,妊娠者(包括宫内妊娠、异位妊娠、胎死宫内和妊娠剖宫产)13例,马海芬等[3]报道22例子宫ATs中,3例合并妊娠。本文报道的29例ATs中,4例合并妊娠。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女性妊娠时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在子宫ATs中发挥一定作用。

子宫ATs的影像学检查也不具有特异性。王剑峰研究了13例子宫ATs的超声图像,结果显示子宫ATs可表现为不均匀高回声、不均匀低回声、囊实混合性回声,多数病灶边缘有血流环绕或半环绕[8]。艾婷等[9]研究结果发现子宫ATs超声检查表现为中等回声或低等回声不均质结节,部分有彩色血流信号,但他们研究发现这些特征均不具有特异性。

子宫ATs大体上与子宫平滑肌瘤相似,体积通常比较小,直径多<3cm,61.2%在1~3cm之间。切面肿瘤大多为灰白灰黄色,质地均等实性,少数病例可见细小囊腔或裂隙,可挤出少量半透明黏液样液体。组织学上,肿瘤由增生的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主要形成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或腔隙样结构,随机穿插于平滑肌束之间,有的腔隙内衬上皮扁平,类似于淋巴管,有的腔隙内可见淡染分泌物,有的区域细胞空泡状变,呈印戒细胞样结构,上皮样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增生的平滑肌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上,腺样或腔隙样结构中的上皮不同程度表达间皮细胞标记如calretinin、CK5/6、WT1、HBME-1和D2-40,其间的梭形平滑肌样细胞表达Desmin,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低[2-4]。本组病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本组29例子宫ATs中,21例合并子宫平滑肌瘤,且大体形态子宫ATs与子宫平滑肌瘤相似,因此,在外检取材时如果取材不充分或不仔细,易漏诊子宫ATs。由于子宫ATs质地稍软,切面为灰白灰黄,并可见细小囊腔或裂隙,且体积较小,因此,在子宫肿瘤取材时,应对体积较小的质地稍软的肿瘤重点取材,有利于提高本病的检出率。

子宫ATs主要与下列子宫肿瘤鉴别:(1)子宫平滑肌瘤:子宫ATs中的腔隙样结构易与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血管相混淆,但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血管多为厚壁血管,且子宫ATs中的腔隙样结构中的内衬上皮表达间皮标记,而不表达CD31,而子宫平滑肌瘤则相反;(2)子宫腺肌瘤:子宫ATs中的腺样结构因类似于子宫内膜腺体而误认为子宫腺肌瘤,但子宫腺肌瘤中的腺体周围可见到子宫内膜间质,腺体表达ER和PR,不表达calretinin、HBME-1等间皮细胞标记;(3)子宫淋巴管瘤:子宫ATs中扩张的腔隙样结构非常类似于淋巴管,且内衬细胞也可表达D2-40,因而很容易误诊为子宫淋巴管瘤,但这些腔隙样结构同时还表达其他间皮细胞标记物,如calretinin、HBME-1和CK5/6,因此,同时标记多种间皮标记物可有助于二者的区别;(4)子宫内膜样腺癌或转移性癌:当间皮细胞呈腺样排列或单个印戒细胞样排列时,容易与子宫内膜样腺癌或转移性癌混淆。一组间皮细胞标记物和黏液染色可有助于它们的鉴别;(5)子宫平滑肌瘤样腺瘤样瘤(LATU)[7]:LATU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子宫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与子宫ATs相同,有人认为当子宫ATs主要以平滑肌成分为主时应诊断为LATU。

总之,子宫ATs是一种相对较为少见的子宫间皮来源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子宫肌瘤,重视肿瘤的取材和肉眼观察可提高其检出率。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TiltmanAJ.Adenomatoidtumorsoftheuterus.Histopathology,,1980,4(4):437-443.

[2]周东华,田杰,陈莹,等.子宫腺瘤样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3,29(3):265-268.

[3]马海芬,王敏,李君强.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浙江实用医学,2013,18(4):259-260.

[4]廖谦和,胡树红.子宫腺瘤样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5):544-547.

[5]AmérigoJ,Amérigo-GóngoraM,Giménez-PizarroA,etal.Leiomyo-adenomatoidtumoroftheuterus:adistinctmorphologicalentityArchGynecolObstet,2010,282(4):451-454.

[6]SarmaNH,SrinivasuluM,SuchitraMJ.Leiomyoadenomatoidtumoroftheuterus:reportofarareentityandreviewoftheliterature.IndianJPatholMicrobiol,2014,57(3):450-452.

[7]郑坚,王建蔚,周伟新.子宫平滑肌腺瘤样瘤临床病理观察.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5):371-373.

[8]王剑峰.子宫腺瘤样瘤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182-183.

[9]艾婷,周军,常俊杰,等.子宫腺瘤样瘤10例临床病理及超声特征分析.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9):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