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吸痰管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用吸痰管保留灌肠对放射性肠炎的应用

叶文辉

叶文辉(武警医院广东总队医院内三科510507)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2-0269-02

【摘要】放射性肠炎的发生部位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部位或放疗部位。由于盆腔是腹部放射治疗中最多采用的部位,加之直肠的移动性差,70%-90%的放射性肠炎发生于直肠。移动性较大的结肠,如盲肠、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在放疗时可坠入盆腔,进入放射野,也可伴发放射性结肠炎。而比较固定的结肠部分如升、降结肠,极少发生。另外,25%-30%的病人伴有小肠放射性肠炎,龙其是以往有腹部或盆腔手术史,小肠与盆腔有粘连的病人发生率真更高。

【关键词】放射性肠炎保留灌肠吸痰管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分别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根据肠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又根据射线来源放置的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在早期肠粘膜细胞更新受到抑制,以后小动脉壁肿胀、闭塞,引起肠壁缺血,粘膜糜烂。晚期肠壁引起纤维化,肠腔狭窄或穿孔,腹腔内形成脓肿、瘘道和肠粘连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6例宫颈癌放射性肠炎患者中,年龄在30~70岁间,病程最长6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患者每日排便数次至十多次不等,腹痛特点为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所有病例经纤维结肠镜确诊。46例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病变在乙状结肠、降结肠和直肠39例,病变累及横结肠及升结肠7例。

1.2治疗方法

在急性发作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贫血者可输血。给地塞米松5mg加甲硝唑100ml摇匀后,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去掉头皮针部分,连接一次性吸痰管,涂上适量液体石蜡保留灌肠,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与常规灌肠袋相比能大大减少肛门疼痛刺激感,晨起,睡前各一次,灌肠前排空大便。对中、重型病例,地塞米松灌肠开始用10mg,症状缓解后改为5mg,逐渐减量后停用,一般持续灌肠2~4周。

1.3疗效判定与结果

根据患者主诉判定疗效,46临床症状全部好转或消失,肛门处无破溃。

2护理要点

2.1健康指导

(1)饮食忌生、冷、硬刺激性食物和高纤维性蔬菜。(2)给病人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渣饮食、改善病人营养状态,使体重增加或保持稳定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3)指导病人保持良好,乐观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以利于疾病痊愈。

2.2灌肠护理

(1)采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cm~15cm,左侧卧位时,乙状结肠、降结肠处于下方,可使注入的药液借助重力作用,顺利内流,利于病变部位药物的吸收;(2)插管时,嘱病人深呼吸,使肛门处括约肌松弛,利于吸痰管的插入,同时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解除其紧张恐惧心理;(3)用石蜡油涂吸痰管至插入深度约15cm~20cm,勿用力过强,防止损伤肠黏膜。若插入受阻,可退少许旋转后再插,插入的深度一定要适度。

2.3灌肠后护理(1)嘱病人平卧、静卧1h后,再行排便,对不能下床者,给予便器。保留时间愈长,药物吸收愈好;(2)观察粪便的量、性状、排便次数并做记录。如排便次数增多,并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及时报告医生;(3)保持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以后用软纸擦肛周,温水清洗,并在肛门周围涂软膏;(4)观察用药后反应。

3讨论

放射性在放疗期间都难以避免,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患者每日排便数次至十多次不等,甚至肛周粘膜糜烂,患者对灌肠管插入和排便有恐惧,使用柔软吸痰管能大大减少肛门疼痛刺激感,我们采用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局部保留灌肠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处黏膜,不必经口多次服药,局部浓度高,吸收好,疗效明显提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海霞,邱碧秀,於翠文.一次性吸痰管在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中的应用限《当代医学》,2009年第15卷第4期,110-110页.

[2]闫凤云.一次性输液器、吸痰管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9年10期.

[3]周民霞,贾玲普.地塞米松、甲硝唑、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西南军医》,2005年10月第7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