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岗(会宁县中医院甘肃会宁730799)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12-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住我院的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性的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西药尼莫地平20mg,2次/d,阿司匹林75mg,1次/d,辛伐他汀10mg,1次/d,四周为一疗程,治疗组3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定眩汤加减,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4%,两组呈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西医结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改变等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该病常是脑卒中发病的征兆,若任其发展,则将有约1/3的患者在数年内发展为脑梗死[1],因此尽早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可预防脑卒中,改善预后,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了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水平,及时有效的治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减少患者的痛苦,现将我院收治的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2]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反复发作性眩晕,体位改变时症状明显加剧;发病急(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症状,常伴有眼颤、共济失调等体征,常在24小时内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经头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排除脑肿瘤、脑出血及脑梗塞排除耳源性眩晕。
1.2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来源于我院内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38~65岁,病程1~5年,对照组34例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在37~66岁,病程1~5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停用一切药物,对照组给予口服尼莫地平10mg,3次/d,阿司匹林75mg,1次/d,辛伐他汀10mg,1次/d,四周为一疗程,其它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服用自拟定眩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15g、天麻10g、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泽泻10g、怀牛膝10g、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泽兰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甘草5g,生姜3g,水煎服,一日服两次,同时口服尼莫地平20mg,2次/d,阿司匹林75mg,1次/d,辛伐他汀10mg,1次/d,四周为一疗程,,不再服用与主症相关的其它药物。
3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订。治愈: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正常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感,虽能坚持工作,但工作和生活受影响。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症状均无改善。
4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4284294.1%
对照组341611779.4%
注: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5讨论
祖国医学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归属于“眩晕”范畴,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诸脏有关。《丹溪心法.头眩》曰:“无痰不作眩”,《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认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现代又有“无瘀不作眩”的理论,陶根鱼认为痰瘀互结是眩晕的根本病机等[4]。故本病病机为虚、风、痰、瘀四个方面,临床上以虚实夹杂为主,因此故临床以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除湿为其治疗原则。定眩汤中白术、泽泻利湿除痰,半夏燥湿化痰,为治湿痰风痰之要药,陈皮、茯苓健脾化痰,黄芪补气,正符合“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足”[5],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于活血,走行头部,祛风止通,丹参活血祛瘀,女贞子、旱莲草、怀牛膝补肝肾、泽兰活血利水,天麻补养肝肾,熄风止晕,生姜降逆化痰,即可制半夏之毒,又可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此方兼顾了眩晕的虚、风、痰、瘀的病因病机,符合中医的辩证论治,疗效显著。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引起椎动脉狭窄或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和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痉挛缺血,脑组织灌注不足,脑干内血流量减少至功能阈值以下引起的,另外,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减慢,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者微血栓形成而进一步加重血液循障碍也是促使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观察应用尼莫地平扩血管,阿司匹林拟聚,辛伐他汀调脂。尼莫地平作为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滞钙离子进入平滑肌细胞,并阻滞钙离子从肌浆网进入内,使兴奋收缩的藕联减弱,血管平滑肌张力和外周阻力减少,扩张冠脉和肾脑血管,增加其血流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剂量控制不准,造成病情时好时坏,容易造成脑缺血和脑血栓形成,停药后反跳现象明显,不能巩固疗效。
本临床观察表明,定眩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使临床疗效大大提高,经济实用,本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疗效肯定,安全,因此,中西医结合用药是目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较之单纯的西医具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友岐.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7.
[2]黄培新,刘茂才.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郭亚红.陶根鱼教授辩治眩晕经验介绍[J].陕西中医学院报,2008,31(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