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4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沈铭娴

沈铭娴(云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面临调整与变革。本文以云师大二附中《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为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为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的多元综合评价。通过行动研究,德育校本课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校本课程;活动型课程;多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8-146-04

行动研究法是教育科研常用的一种方法,强调在一定的理论假设前提下,通过规范的研究流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研究中不断探讨和验证理论假设。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铺开。在新课改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落实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时德育课程和德育渗透,其中校本德育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应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与变革。如何调整与变革,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背景

本研究时间为两年,第一阶段爱国篇研究时间为半年,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研究地点在云师大二附中。研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中,普通中学德育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革;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调整。

研究对象为云师大二附中高一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为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中考成绩处于昆明市中等水平,正在经历和适应从初中向高中的转型。这些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更快适应高中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学校云师大二附中,是一所发展中的民办完全中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云师大二附中面临培养学生素养、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办学特色、扩大办学优势等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师生日常行为结合的德育校本课程,是探索二附中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调整与变革。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结合学校实际,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上述问题解决的思路是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应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现状和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了解研究对象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了解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修正,不断探索和检验问题解决的方案,形成可推广的物化成果。

研究问题的文献综述方面,专家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将推动中国教育教学的新一轮发展;林崇德教授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较为权威,但对实现核心素养的范式,不同研究者保留着各自的研究观点。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调整与变革,目前未检索到硕博士论文和学术专著的参考文献。在CSSCI文献中陈勇刚、李慧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通过本土资源开发、专门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形式丰富实现,但对评价方式未作出分析。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从人格修养、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等全面分析,但对实施方式和评价分析的阐述缺乏。陈温柔从历史学科角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的落地,主要是通过主题式教学实践,提出采取全面、动态的评价,未结合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艾欲陈从政治学科角度提出运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价值认同素养,李玉光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时空思维素养的关系,其他研究者在研究中对本课题研究的问题的关联程度不深,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校本课程角度的分析不足。

研究假设的理论依据,一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验主义理论,他认为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的研究者,教师在研究中注重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检验和修正研究计划。二是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的范式论,该理论认为科学团体和科学范式相互依赖,研究应针对教育中的情境问题,将教育典范和教育群体结合,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和品质。三是德国霍克海默批判理论,该理论后来得到黑格尔、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进一步发展,认为要从具体的生活世界中,把方法和现象结合起来,把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结合起来,让被研究者参与研究之中,促进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发展。

研究问题的假设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实施德育校本课程,课程的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课程实施方式为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课程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我们预设课程的效果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师生日常行为结合,帮助高一年级学生更快适应高中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探索二附中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培养学生素养,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办学特色。

三、研究方案及实施

1、课程的前期调查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详见附件一),我们采取在高一年级选取两个班级在班级群进行调查的方式,共有72位同学参与调查。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发现,72.23%对传统文化感兴趣,62.5%通过老师讲授、58.33%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传统文化,66.67%认为老师在教学或管理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资料或素材三次以上,最希望老师在教学或管理中采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前四位分别是理想、爱国、修身和知行,希望老师在教学或管理中采用社会实践和多种方式结合讲授传统文化的分别占62.5%和70.83%,62.5%认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过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三次以下,但84.72%认为老师将传统文化应用在教学或管理中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81.94%认为老师将传统文化应用在教学或管理中能促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83.33%认为老师将传统文化应用在教学或管理中能激发对传统文化兴趣,77.78%认为老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应用在教学或管理中。这说明受访者对传统文化的校本活动型课程充满期待,但现实教学中此类课程实施不足。对此,受访者对老师在教学或管理中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期待包括多交流、多讲解,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特别是亲身实践做一些东西,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对教师的深度访谈(详见附件二),一共有18位高一教师参加。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情况比较良好,只有2位不太了解;了解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手机等媒体,以及书籍、讲座和生活。12位表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14位表示尝试过在教学或管理中开发或利用传统文化,采取课堂渗透、课堂引入、放纪录片和学生讲述等形式,效果比较明显。18位都表示有必要结合学生需求和教学要求,将传统文化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原因是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教师认为开发“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资源,主要的工作包括了解需求、资源开发、成果展示、评价体系和工作安排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难主要是学校在时间、师资、资金和安全的投入,以及教师的态度和领导的重视。如果开发“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资源,教师认为能为开发工作承担查找资源、指导活动、成果分析和课程实施等任务。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并试图运用于课堂教学,并了解运用的流程和操作。

综上所述,本研究具备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研究整体方案

(1)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确定课程建设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为课程开发提供总体方向。

(2)确定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

(3)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课程开发确定总体框架。

(4)校本课程的初次开发、实施和评价,积累开发经验和成果。

3、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机构:顾问、主编、副主编、编委等。

(2)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爱国篇、理想篇、修养篇、知行篇。

(3)组织校本课程的第一阶段开发、实施和评价

2018年7月至8月完成《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初稿,开发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论文等。开发的总体思路是将课程设计为综合性的活动型德育课程。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完成《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初次实施和评价,成果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论文(学习体会、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

《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实施的课时安排为每月1节课、每学期5节,教学方式为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授课教师以党员教师为主,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2个班级。

《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评价标准为云师大二附中校本课程评价量表评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查课程参与者对课程的优点和建议等的评价。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评价形式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评价内容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

四、研究方案实施结果

1、课程的定量评价

在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定量评价中,评价量表(详见附件三和附件四)设置了五个方面十个角度的问题按ABC(优中差)三个等级,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的课程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参与评价有197人次,教师参与评价有34人次。在定量评价中,给予A等的比例为76.06%,B等的比例为22.29%,C等的比例为1.64%,表明参与评价的师生对课程的认可度较高(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定量评价

评价

内容评价

主体评价等级

A等数量(个)A等比例(%)B等数量(个)B等比例(%)C等数量(个)C等比例(%)

学生

表现学生151877.0541921.26331.67

教师23368.5210330.2941.17

教师

表现学生149075.6344122.38391.97

教师27380.296719.7000

小计351476.06103022.29761.64

2.课程的定性评价

在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定性评价中,学生参与评价有288人次,教师参与评价有34人次,他们分别对课程进行优点和建议两方面的评价。在师生的定性评价中,从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选择、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活动课程的效果与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较为全面、综合地对课程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定性评价

优点建议

教师学生教师学生

L1老师一位数学老师有如此文学功底,让人很是佩服;从爱国主义角度结构书法与诗词的融合,有利于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课前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声音刚正有力;以故事说爱国情,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氛围活跃;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内容上可再考虑突出爱国精神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怎么欣赏;形式上增加讨论环节,立足已知、探究未知。没有深入学生中进行细致调查;多进行一些书法方面的现场教学与交流。

Z1老师准备充分,资源丰富,体现教师的文学功底;思路严谨,突出主题,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贴近学生,教法灵活;人物典型。教师有趣,知识丰富;彰显教学个性,抓住学生内心;接地气,互动性强;爱国情怀渲染着整节课;之前以为爱国必须干一番大事情,老师的讲授让我明白如何在日常的行为中爱国,触动我的心。课堂可以再活跃些,带动学生参与;设置情景和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平台,让学生讨论、互动等,或加强互动、反思;过于注重预设,生成性资源开发不足。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学生思考和活动部分有点少,气氛可以更加活跃;老师可以找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爱国人物作为素材、增加课外知识;时间过长,内容精简些。

Z2老师视频运用学生喜欢;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师生互动较好;校本化明显,彰显教师个性;挖掘学生已有资源。课前准备充分,内容丰富有趣,讲授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互动很好;在生活中长知识,与生活比较接近,文化底蕴深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和课程;对视频资源依赖过大,剪辑与挖掘不足;爱国情感提升高度不高;增加一定的学生动手环节。互动性弱,增加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小活动,如包饺子、搓汤圆等,活跃课堂氛围;视频时间长,时间有些急促,应浓缩至精华。

H老师注重课前资源开发,开发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

感受到他为这节课的付出,让我们仿佛回到当时,感受到了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辛;内容很好,有视频和音乐;其实我们也能通过建筑想到国家;既体现建筑的典雅风格,又体现出我国深厚历史底蕴。加强活动型课程、学科型课程教学;注重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多鼓励学生发言和互动;增加趣味性;PPT的文字内容太多,应增加图片等。准备不充分,让同学起来唱歌环节超尴尬;分组,请代表来发言;只是对着板书念;生活性不够;像是在上爱国历史课而不是在讲爱国建筑;核心教学目标更准确些。

L2老师紧扣身边,取材身边,便于学生发挥,利于学生参与,气氛活跃,体现学生主体;学生表现力强,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资源积累深厚,轻松、娱乐、幽默,氛围积极活跃;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参与面广;能够自我展示与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学生稍微有紧张现象;学生声音太小;小品表演缺少一个“高景观”舞台;演讲的学生准备不充分;老师应多主导,防止僵化、死板。时间把握应更加准确;少数同学表达不够自信,个别同学出现忘词现象;时间可以更长些;增加一两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在授课教师对所授课程的自我评价中,教师们对课程给予较高评价:整个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目的,节奏把握得体,环节控制及过渡自然,对整个过程的整体把控到位;在分组活动中,各抒己见,讨论激烈,逐步达成共识;做到在生活现实中挖掘过程性教育资源,在生活体验中寻找适当的教育契机,在生活情境中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生活问题中增强持久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师们也认识到课程改进的方向:语言还是不够精炼;引导没有达到预期状态;亲和力有待加强;语言设计应该更接近学生,更诙谐有趣;学生参与环节的设计欠缺等,从而导致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整体氛围稍显沉闷;参与形式比较单一,只以讨论和评说为主,动手参与不多;后续工作没有涉及,课后感悟和延续没有加强,实际作用影响有限;自身能力欠缺,需要多学习和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

从课程评价的结果看,《最美二附人》校本课程爱国篇的研究方案得到了有效实施,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内容得到师生认可,以活动型课程为主的课程实施受到师生欢迎,以多元综合评价为主的评价有效评价课程,对预设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通过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学生学习从被动到主动,教师地位从主导到指导,教学资源从预设到生成,教学方式从讲授到活动,教学目标从知识到素养。通过课程的实施,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培育学生素养,促进教师成长,强化家长认同,发展学校特色,增强社会认知。通过课程的实施主要形成了五个方面物化成果:教学课件、校本教材(教学设计)、课程视频、教学论文(教学体会)、研究报告,这些成果爱国主题要鲜明,活动型课程特征明显,核心素养培养突出。研究的数据和资料或教学课例实践和研究假设是一致的、可信的。

五、对研究的分析和讨论

本次研究对研究者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影响是对自身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更加自信。这样的自信体现在,克服了国家课程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教学束缚,体会了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征和学生个性开发校本课程带来的专业成就感,增强了结合传统文化开发活动型课程给教学带来的专业自信,实现了学生个性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但研究者的活动型课程的开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课程的系列化实施。

本次研究有改变了研究者对活动型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的看法。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作为被研究者的学生在活动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表现出来的活动意识、活动能力和活动效果,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型课程的评价中,表现出较为成熟、理性和全面的课程评价观念和能力,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最后,在课程中学生对相互之间个性磨合、特长挖掘、组织协调和情感沟通等方面,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核心素养。但对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掘,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本次课程实施的主要反映是希望学校开设更多的基于活动型课程的校本课程或国家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更多的学生发展。学生还希望老师能更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统筹和安排,提高课程的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和家长通过自媒体关心、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给予课程非常高的正面评价。但也有学生对活动的实施和评价基于课堂教学氛围提出改进建议,这值得在第二阶段重点关注。

本次研究对学校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主要是参与评价的领导、专家和教师肯定了课程在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弘扬优秀传统的价值,特别是在体现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学校办学特色、加强德育活动渗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这将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实施学科活动型课程或综合活动型课程,特别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课程,促进学校校本文化氛围的形成。但确定合适的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和授课内容,以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处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六、研究结论

1研究的主要结论

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采取综合的活动型课程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树立学校办学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师生日常行为结合,帮助高一年级学生更快适应高中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活动型课程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有利于以鲜活的生活素材、丰富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去活动去思考,自然培育学生素养,自觉培养行为习惯。

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的多元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全面、客观和科学评价课程的效果。

总之,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实施方式以活动型课程为主,评价方式以多元综合评价为主,这样的调整与变革,有利于探索二附中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办学特色。

2、第二阶段研究构想

研究实施:组织校本课程第二阶段的开发,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高课程的效率和效果;组织校本课程第二阶段的实施,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总结课程实施的可推广物化成果;组织校本课程第二阶段的评价,特别是增加领导评价和专家评价,对课程进行科学、全面的专业评价,为第三阶段开发提供完善方向。

研究措施:2019年5月组织校本课程的第二阶段开发,开发成果包括进一步完善教学课件、校本教材(教学设计)等成果;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组织校本课程的第二阶段实施,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两个班,形成教学论文、教学视频等成果;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组织校本课程的评价,并形成第二阶段研究报告。2019年,争取以《最美二附人》现阶段的研究为基础,组织申报科研课题立项。

参考文献

[1]孙亚玲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2]教育部.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南纲要(教社科[2014]3号)[S].

[3]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S].

[4]季羡林,何静,韩怀仁.中国传统文化纲要[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7]《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编写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8]陈勇刚,李慧.植根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20期.

[9]陈温柔.跨学科主题式校本课程推动核心素养落地[J].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04期.

[10]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