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改变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

杜文贤

杜文贤(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西晋中0306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共纳入120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ACI患者,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所有患者均空腹抽取2ml血,检测其血清心肌酶学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其是否发生心肌酶学改变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0例ACI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心肌酶学的改变,发生率为16.7%;心肌酶升高组患者的血清CK、CK-MB、AST及LDH均较心肌酶正常组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HDL-C、LDL-C、TG、TC及HCY均与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存在一定关系,两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DL-C与心肌酶学改变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未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血压病史、血清LDL-C及HCY是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既往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特别是LDL-C水平升高的ACI患者,其更容易发生心肌酶学的升高,对该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心肌酶学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177-02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糖尿病等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进而导致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1]。研究已证实[2],ACI可以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应激性溃疡等的发生,同时心肌缺血损伤等又可以进一步加重ACI患者的病情,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及生命。近年来,临床医生越来越关注ACI后心脏的异常改变,其中心肌酶学是评价心肌损伤的可靠指标[3]。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即探讨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1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ACI患者,按照WHO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经并经头颅MRI证实,且发病时间均少于72小时。其中男性73例,女性4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1±7.2岁。排除标准:既往有心脏疾病史、恶性肿瘤、脑外伤、硬膜下血肿、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溶栓治疗、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化验,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改善循环、吸氧、脱水等治疗措施。采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并于入院后抽取肘静脉血2ml,检测患者血清心肌酶学:CK、CK-MB、AST、LDH,根据其是否发生心肌酶学改变分为两组,进一步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心肌酶学改变标准:CK>200U/L;CK-MB>25U/L;AST>40U/L;LDH>245U/L。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检验为正态分布者且方差齐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分析,计数资料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肌酶学改变发生情况分析

120例ACI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心肌酶学的改变,发生率为16.7%,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5.9±6.2岁;有100例患者未出现心肌酶学改变,占到83.3%,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6.1±6.3岁,两组间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心肌酶升高组患者的血清CK、CK-MB、AST及LDH均较心肌酶正常组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间心肌酶学改变比较(U/L)

相关指标心肌酶升高组(n=20)心肌酶正常组(n=100)T值P值

CK308.17±45.95104.55±52.964.450.004﹡

CK-MB58.86±16.0714.67±8.013.010.003﹡

AST68.48±5.9624.42±7.894.990.040﹡

LDH337.79±65.64144.03±53.194.290.003﹡

注:*为正常组与升高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HDL-C、LDL-C、TG、TC及HCY均与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存在一定关系,两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DL-C与心肌酶学改变呈负相关关系,其余因素未正相关关系,见表2。

表2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相关因素心肌酶升高组

(n=20)心肌酶正常组

(n=100)t(χ2)值P值

性别(男)13(65.0%)60(60.0%)1.010.681

年龄(岁)55.90±6.2356.10±6.331.330.342

高血压病史15(75.0%)50(50.0%)4.200.042*

糖尿病史14(70.0%)40(40.0%)6.010.013*

吸烟史15(75.0%)60(60.0%)1.600.211

HDL-C(mmol/L)1.41±0.520.92±0.323.210.031*

LDL-C(mmol/L)3.52±2.335.33±3.022.810.036*

TG(mmol/L)2.33±0.321.73±0.422.120.024*

TC(mmol/L)5.62±0.734.73±0.614.420.022*

HCY(umol/L)44.43±6.1318.6±3.33.660.034*

注:*为升高组与未升高组相关因素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进一步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血压病史、血清LDL-C及HCY是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4],ACI已成为我国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仅次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ACI发生后极易并发心脏缺血损伤的发生,同时心脏的缺血损伤又可以进一步加重ACI病情的发展,给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本研究探讨ACI患者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结果发现120例ACI患者中有20例患者出现心肌酶学的改变,发生率为16.7%,且该组患者血清CK、CK-MB、AST及LDH均有明显升高。Meurer等[5]通过对140例发病14天内的ACI患者研究发现,血清心肌酶学升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在发病后4、8、10天均明显高于未升高患者,两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ACI发生后可以影响机体的肾上腺功能,使得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进而引起冠状动脉的收缩,导致心肌发生缺血损伤[6];(2)ACI可以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亦加重了冠状动脉的供血;(3)脑部的损伤可以引起患者心脏处于应激状态,严重且长期的应激状态可以明显升高患者的心肌酶学[7]。

本研究进一步对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HDL-C、LDL-C、TG、TC、FBG及HCY均与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存在一定关系;进一步校正相关因素后发现:高血压病史、血清LDL-C是ACI患者心肌酶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ACI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为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损伤,当该机制发生后,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均来自动脉血压的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其机体本身已存在长期血压升高引起的冠状动脉硬化,当由于调节机制血压升高时,进一步加重了心肌的损伤,进而引起心肌酶学的升高[8]。高脂血症,特别是LDL-C已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不仅会引起动脉管壁弹性的下降,血压调节的异常,且极易引起血粘度的增加,导致冠状小动脉血供的不足,引起心肌损伤,甚至发生脑心综合症[9]。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既往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特别是LDL-C水平升高的ACI患者,其更容易发生心肌酶学的升高,对该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ReversibleelevationsofserumcreatininelevelsbutnoeffectonglomerularfiltrationduringtreatmentwiththedirectthrombininhibitorAZD0837[J].EurJClinPharmacol.2010,66(9):903-910

[2]BasemanS,FisherK,WardL,etal.Therelationshipofphysicalfunctiontosocialintegrationafterstroke[J].JNeurosciNurs,2010,42(5):237-244.

[3]向小爽,胡雅岑,杨德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78-80.

[4]张秀海,王艳玲,耿怀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2):1855-1856.

[5]MeurerWJ,ScottPA,CaveneyAF,etal.Lackofassociationbetweenhyperglycaemiaatarrivalandclinicaloutcomesinacutestrokepatientstreatedwith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J].IntJStroke,2010,5(3):163-166.

[6]AgleSC,McNallyMM,PowellCS,etal.Theassociationofperiproceduralhypertensionandadverseoutcomesinpatientsundergoing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J].AnnVascSurg,2010,24(5):609-614

[7]夏章勇,杨华,胥庆华.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肌酶谱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4):533-535.

[8]SchützerKM,SvenssonMK,ZetterstrandS,etal.BenAssayagE,Shenhar-TsarfatyS,OfekK,etal.Serumcholinesteraseactivitiesdistinguishbetweenstrokepatientsandcontrolsandpredict12-monthmortality[J].MolMed,2010,16(7-8):278-286

[9]ClaraH,LenaB,SaraF,etal.CanprolongedQTcandcTNTlevelpredicttheacuteandlong-termprognosisofstroke?[J].Cardiology,2010,10(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