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阵
广东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广东肇庆526000
摘要:一个空间,需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而人这样的生命体,就必然存在于一个生境,这样的生境则就是我们常常从生态学中划分出来的范围概念。我们通常把原生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而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则是自然环境中的生境。这也是建筑设计领域最为关注的,因为我们也称其为“栖息地”。所有最接近生活的生态元素都会聚集于生境这个范围,而我们需要理解生境的意义,知晓其作用并应用于设计。
关键词:生态关联性;生境;栖息地;生态因子
景观建筑的生态关联性是一个近代建筑学界或舶来的景观学科经常提到的词汇,但其本质则是我们早已融入设计与建造的具体方法的理论性表达。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条轴线,分别是世界文化范围的横向轴线以及人类环境塑造的纵向历史轴线。景观与建筑将空间划分为室内与室外,但究其源头,其根本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人这样一个拥有主观思想的生物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空间塑造的多样性。一个空间,需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而人这样的生命体,就必然存在于一个生境,这样的生境则就是我们常常从生态学中划分出来的范围概念。我们通常把原生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而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则是自然环境中的生境。这也是建筑设计领域最为关注的,因为我们也称其为“栖息地”。所有最接近生活的生态元素都会聚集于生境这个范畴,而我们需要理解生境的意义,知晓其作用并应用于设计。
一、景观建筑的生态共性提取
所谓生态共性,首先是要找到建筑与景观存在的客体环境的实际物质基础。也就是建筑主题所存在的自然环境中的共同环境影响因子。并且对其进行分析与设计,使得生态因子的利用不违背景观建筑的营造的客观规律。近代建筑师开始模糊建筑的室内外空间这一分界线,甚至逐渐淡化建筑这一概念。例如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所提倡的负建筑或者追溯到更早的现代主义四大旗手之一的莱特所提出的有机建筑理论。近代大师的出发点,其实都是找到空间营造的共同特性,详细分析且善加利用。往往那些优秀的近代建筑案例,也是生态共性设计优秀的案例。生态共性的提取应该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逐步规划。将有可能影响景观或建筑工程的环境因子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将其进行生态影响程度值分析,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设计。不论建筑室内还是室外空间,都要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就会受到相同因子的影响,这也就是提取生态共性的基础。
二、景观建筑的生态联系性的分类
从景观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在设计方案之初就要分析出生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对于场地及建筑主体的影响种类。我们可以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将产生影响因子的源头划分为若干个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原生态影响因子,半自然生态影响因子以及人工环境影响因子。
首先,原生态影响因子主要来自场地固有的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原生的生态系统对于环境来说不仅仅只是限制,也可以看作是景观建筑设计的自然资源。原生环境的温度、气候、湿度和生物群落种类等,都可以在生态设计环节给我们更多的发挥余地,但同时在生态设计时候也需要针对原生环境生态的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以免造成不良生态后果。
其次,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环境的过渡界面的问题处理。从表面上看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环境的过渡是一种形式上的体现,其实不然,人工环境的生态因子和纯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影响是有很大差别的,甚至在部分领域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所以,在我们的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点,而这种平衡点需要我们利用生态控制的手法来实现。
最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工环境给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影响因子带来的直接影响。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来说,可以是有益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人类的建造活动会直接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环境,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例如最常见的道路铺装,由于城市生活中需要将道路进行硬化处理,我们使用多种硬化方法,层层叠加,使得原生土壤变得异常紧实,虽然增强了道路的持力效果以及耐久性,但也直接破坏土壤的透气性和导热性等指标,间接影响空气环流的正常态势,这种情况也是助力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更不用说硬质垫层导致土壤中的动植物的毁灭性灾难了。所以城市环境中人为的生态影响因子是目前最为棘手的生态控制问题之一。
三、景观建筑的生态联系性的控制
景观建筑设计时候,我们需要将生态控制作为设计的重要标准之一,运用多种设计手法来营造生境的局部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环境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过程。在人工环境中,我们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的客观规律进行景观生态的进度控制,调整演替时间轴,以此达到适宜的景观效果。景观与建筑的生态环境联系性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控制和掌握。毕竟涉及室内与室外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状态,如何将建筑工程融入自然环境并且将外部生态系统适度的引入室内空间,以此达到一种消解建筑实体,融通环境需求的目的。这需要强大的生态环境控制能力,因为设计范围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土壤、气候、温度湿度等等。控制力需要体现在联系性上,这是一种生态联系性,需要设计者在不同空间属性之间找到共通,通过设计达到共存共融。
四、生态联系性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从具体的设计方法而言,需要针对具体项目详细谋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与设计方案。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大多数实际的工程项目个体,都是存在于这个大系统的某个区域或环节之中。原则之一,就是尽量迎合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比如在选择景观苗木的时候以本土植物为主,为先。再者,我们需要找到生态联系的通道,表现在具体设计上如生态廊道和生态斑块的无意识保护或者有意识的设计。最后,在设计中我们需要有对工程的发展与全方位的认识,生态系统设计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结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客观的规律性,我们需要尊重这样的时间规律。总体意识还需要体现在对范围的把握上,在范围内有些什么,保护什么,消灭什么,用什么方法都需要遵循生态可持续原则,毕竟工程只是局部,而影响却是整体性的。作为设计师,在考虑生态环境的营造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设计手法,来抑制有害的生态影响因子的产生。比如,人类活动和不文明行为对与生态的破坏,设计围挡,设置保护距离,设立标牌警告及环保教育等等。
五、总结
总而言之,生态可持续的设计是一个规律性极强的设计方法与概念。传统的建筑类工程在生态、节能、环境、污染等方面考虑较少,其结果就是大自然的生态破坏,最终反噬到我们人类自身。随着整体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需要更多的体现在我们未来的建筑行业之中,毕竟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期,往后的道路需要走的是一条小而精的道路,而景观建筑的生态化设计方向则是其中的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俞昌斌.陈远,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以上海世博后滩公园为例[J].建筑学报,2010,07.
作者简介:陈阵(1988—),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工程硕士,单位:广东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