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蝶凤王英肖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351-02
【摘要】目的观察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弱视患儿的心理变化,加强对视知觉感知训练患儿的心理护理及临床指导,使患儿配合治疗。方法将60例到我院进行视知觉感知训练中的屈光参差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弱视患儿治疗及护理,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常规弱视患儿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心理护理组患儿通过心理护理,解除了视知觉训练中的心理问题,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的弱视患儿仍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问题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弱视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心理护理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指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由于异常的屈光状态未及时矫正,双眼视网膜像的清晰度和大小不等,融合困难,视中枢则主动抑制模糊影像[1]。久之,屈光度较高的眼形成弱视。我院通过采用视知觉感知学习网络系统对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训练治疗及心理护理,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1月-6月到我院弱视门诊收治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60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心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9岁,平均5.87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9岁,平均7.06岁。两组患儿均在院集中弱视训练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的变化。
1.2方法
1.2.1屈光参差的诊断治疗前常规检查远、近视力、眼位、眼球运动、充分散大瞳孔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双眼屈光度不等,球镜度数之差≥1.50D,柱镜度数之差≥1.00D称为屈光参差。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经过验光佩戴合适矫正眼镜,矫正屈光参差,指导家长督促患儿坚持戴镜,不可随意摘下,半年重新验光检查1次,以便及时调整镜片度数[2]。同时,在进行视知觉感知训练中,要求患儿要严格遮盖健眼,并配合完成每天的训练,每个月定期督促患儿检查视力及视功能。
1.2.3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1)恐惧的心理:弱视治疗大部分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医院环境及其医务工作者都有恐惧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视力的检查和视功能的检测。所以要先让弱视患儿对治疗感兴趣,医院要为患儿创造一个舒适、优良的训练环境,同时还要给患儿一个的空间,可以游戏、玩耍,以丰富患儿训练的地方而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厌烦治疗。在训练室内介绍关于视知觉感知训练的训练图片及观看患儿训练的过程,以增加患儿的乐趣及认知。对于初诊畏惧治疗的患儿可先带领他们参观训练室,以消除对治疗的恐惧心理,从而接受弱视治疗。(2)自卑的心理:由于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与弱视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起了一定的冲突。并且在学校佩戴眼镜及遮盖常常会受到其它小朋友的嘲笑,因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愿意佩戴眼镜和遮盖。所以在入院检查时,护理人员应选合适的教育方式施行健康教育,说明遮盖对治疗的重要性,使患儿更准确全面的掌握各种治疗的信息同时增加信心,从而能使患儿坚持配合戴镜及遮盖和训练。(3)好胜的心理:每个患儿都会存在好胜心理,由于是集体进行视知觉感知训练,所以会出现患儿对训练的成绩和视力的提高进行比较。好胜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所以医护人员应该抓住每个患儿的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与患儿进行交流接触,从而和患儿沟通中了解他们的喜好,训练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成绩的比较,如果成绩较好的给予表扬,反之找出客观的理由,并对其患儿进行教育使患儿能正确的对待每个训练。同时制定相对应的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来激励患儿,提高患儿和家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疗效判定按全国斜视弱视学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3]:①无效:治疗后视力提高1行或不变;②进步:视力增进≥2行;③基本治愈:视力恢复≥0.9。本研究中总有效=进步+基本治愈。
1.4统计学处理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U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两组患者配合治疗效果见表1,心理护理组的有效率为96.67%,无效3.33%,而经过常规护理的30例对照组,有效率为86.70%,无效13.33%。经Mann-WhitneyU检验,Z=-1.971,P=0.049<0.05,可认为两组疗效有差别,即心理护理组优于对照组。
表1心理护理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眼(%)]
组别眼数疗效有效率
基本治愈进步无效
心理护理组3023(76.67)6(20)1(3.33%)96.67%
对照组3016(53.34)10(33.33)4(13.33)86.67%
合计6039(65.0)16(26.67)5(8.33)91.67%
3讨论
3岁前是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关键期,8岁前属于敏感期[4],由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一眼视力尚佳,很难发现。同时不仅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的立体视,给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这也往往会引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如近年来,国内研究发现[5]弱视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交往不良,社会退缩,性格孤僻,缺乏自信。这说明心理护理在弱视患儿中的重要性。心理护理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而支持性心理治疗则是基础性的心理治疗模式。本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往往需要遮盖好的一眼,遮盖不仅影响容貌,且可能会引起同学的讥笑,遮盖好眼时,往往会感到视力的下降,因此心理上很难接受,不愿意遮盖,这样往往就会影响视力恢复的效果,而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传授视力训练的知识,灌注康复理念,纠正错误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会愿意接受遮盖,心情放松了,自信心增强,这样就能有效进行弱视训练,促进视功能和视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改善、消除及预防患儿的不良心理,增加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英,赵堪兴.屈光参差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纵览,2006,30(3):187-190.
[2]周铁红,李洪阳,庄晓彤.弱视儿童的治疗护理[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1(7):541.
[3]甘晓玲.弱视的定义、分类及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7.
[4]王海燕,吴佩,吴云万.弱视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73-274.
[5]杨景存主编.眼外肌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