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六七二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430079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称臀上皮神经损伤、臀上皮神经炎等。是指臀上皮神经在其行径途中的骨纤维管、筋膜的出入点,神经本身等因损伤、水肿、粘连而受到卡压,引起相应神经支配部位的疼痛的综合征[1]。其腰腿疼痛症状,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骶关节损伤等疾病混淆。临床常采用营养神经、小针刀、针灸、注射药物疗法,效果不佳,且易复发[2-3]。笔者自2009年以来采用单纯手法治疗该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7年1月共收治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37例,男性12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轻4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其中单侧32例,双侧5例。所有病例均行腰椎及骨盆X片、MRI、CT检查,排除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结核、肿瘤等相关疾病。
1.2、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腰臀部疼痛,尤其是臀部,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疼痛位置较深,区域模糊,无明确界限。疼痛常持续发生,很少间断发作。急性期疼痛较剧烈,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但不超过膝关节。慢性期可见臀部麻木,无下肢麻木。患者起坐困难、腰部使不上劲,多不能直接起坐,需双手扶物或由人帮助坐起。
2、治疗方法
2.1手法治疗
采用我科曹庭欣主任医师自创的“曹氏奇经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腹部垫枕,以患者疼痛明减轻,舒适为度。开始在患者双侧腰臀部施以轻柔?法,并逐渐加大力量,约10分钟,尽最大程度放松腰臀部痉挛的肌肉,起到活血行气的作用。第二步,去除腹部垫枕,在患者胸部及双足踝处各垫一薄枕,让腰臀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以左侧为例,沿患者左侧腰部竖脊肌作轻柔的横向放松弹拨手法,自上而下,往返3-5次,再至左侧臀部,以拇指作由内向外上方的放松手法,在髂嵴缘下索状硬结压痛点处作紧贴皮肤的拇指或肘拐弧形舒筋弹拨松解手法,力量逐步加大,以局部酸胀痛感、透热并且患者不抗拒为度,反复10次。也可作腰椎斜扳整脊手法整复移位,理顺筋络,松解黏连。第三步用点穴手法点按环跳、秩边、委中、悬钟、风市,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阳胆经。最后以揉擦法放松腰臀部2分钟,在髂嵴缘下索状硬结压痛点处向下按压10次,去枕仰卧位屈髋膝卷腰10次结束治疗。上述手法每日一次,7次为1疗程。
2.2疗效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疼痛百分比双重评价,其中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表
注:P<0.05,与治疗前相比
3、结果
采用“曹氏奇经手法”治疗第1个疗程后,痊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疗第2个疗程后,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治疗第3个疗程后,除1例有效外,余全部痊愈。
4、讨论
3.1发病机制
中医学里一般归属为“筋出槽”范畴,根据解剖学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臀上皮神经损伤不可能存在“筋出槽”的机制。原因是臀上皮神经在髂棘入臀点处被坚强的骨性纤维管所固定,可以被拉损,但不可能出槽。只是神经在其行径中和穿出点处受筋膜纤维束机械性压迫的继发损伤。一般认为所发现的条索样体征物不是移位的臀上皮神经,而是痉挛的肌纤维素或纤维条索。临床手术时发现,臀上皮神经在穿出由骶髂筋膜形成的卵圆形的孔隙处是一个薄弱处。一旦腰部损伤,臀肌强力收缩而发生局部压力增高,可使筋膜深部脂肪组织从该孔隙处向浅层疝出、坎顿等机械性损伤而引起腰腿痛。
3.2治疗方法选择
目前本病的松解治疗常用小针刀微创治疗、局部封闭及手法治疗三种方法。小针刀因其创伤相对较大,周围组织机化粘连而易导致新的卡压,患者治疗过程较疼痛,且有感染及软组织损伤的可能。至于封闭治疗,因注射激素,存在升高血压、血糖甚至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多种副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安全、有效、几乎无损伤的推拿手法,疗效满意。
3.3治疗机理
推拿在中国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历史,各种经络不通、血瘀气滞引起的疼痛诸症都适合用推拿使其“拨乱反正,另各守其位”。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的关键在于减张减压,消除软组织的痉挛及粘连,手法治疗首先予以?法降低皮神经及周围组织的紧张度,使其处于一定的舒张状态,减轻局部高压力、高张力。随后的手法分筋、理筋和弹拨具有松解肌肉痉挛及神经血管束、分离粘连、提高局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解除或降低神经血管束内压力的作用[8]。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循环通畅,气血得以运行,通则不痛,则疾病可愈。故“曹氏奇经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即刻显效的传统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9.
[2]范小涛,李殿宁.针刀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201-202.
[3]刘延青,崔建军.实用疼痛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