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贵州财经学院
【摘要】面对发展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正处求学阶段的莘莘学子如何明辨是非而独善其身呢?老子的《道德经》中包含了大量如何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具体方法,以老子的教育智慧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
水平、正确面对社会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关键词】思想道德老子道德经行不言之教上善若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这样评价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新的时代重读老子,发现老子思想在当今各种思潮面前仍启迪人们以智慧之思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而现在的大学生时常被人生的目标、学习的困惑、未来的出路、感情的方向、人际交往的失败、现实与理想的冲撞、名与利的交织困扰着。那何不将老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呢?何不让人生的智慧深入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去细细感悟而茅塞顿开,让他们找到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呢?
一老子思想的精神启迪
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子所处于发生重大变革的春秋晚期,生产力的变革使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生激烈的变动。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群雄割据、列国纷争,生活极尽奢华,甚至认为“可以无学,无学不害”。而百姓流离失所,“民不畏威”“民不畏死”,“昭昭”“察察”,失其淳朴。作为“礼、学、仁、义”为主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差甚远,教育失去了说服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子洞察社会现实,变“礼乐”为主的教育为“道与德”为主,变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耳濡目染的“不言之教”。
虽然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没有明确提到教育二字,但仔细研读后发现老子的思想始终是以教育天下、安定社会为目标的。以“道”为统帅,以“四我”、“三弃”、“三绝”、“三宝”为道德教育内容,以“行不言之教”为教育方法,以教师的无私奉献、公正待人为师之道。这些思想内容丰富且富有辩证性,虽行于先秦,亦切合现今世界。他在自己独特的人性观、知识观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二老子教育智慧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每位大学生都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并且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的能力,他们拥有最好的机会和资源,是较聪明和较博学的一代。但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暴露大学生心理扭曲和思想道德滑坡问题的案例,面对大学生“轻道德,重智力”、“轻理想,重实惠”、“轻奉献,重享乐”、“轻他人,重自我”的道德现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思想去引导他们呢?针对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巨大潜力的大学生,我们又应当如何去唤醒他们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呢?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如果一个人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他必须对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极大的恒心。要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就必须唤醒他的道德意识;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要注意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提高道德水平是和谐人际关系、保持个人身心健康、促进个人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获得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愿意为提高道德水平而努力;其次要营造一个人人讲道德,大家都因为讲道德而受益的良好的道德环境。事实上,老子提出的许多“修德”的具体方法,对于我们指导大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心理困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可见,《道德经》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大学生学习《道德经》用以提高道德修养是可行的。
1.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关键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要立足于重厚,而非轻薄;立足于真实而非虚妄,选取道德。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关键在于端正其对待道德修养的态度,既要把提高道德水平落到实处,又要摆正“修德”的位置,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始终要把握这一关键。
2.对大学生心境的正确培养
(1)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水与世无争却滋养万物,最上等的德行莫过于水的德行。现在的大学生过于强调自我,心胸狭隘,自私自利。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认为“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导致了对事对人都无法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入手,有时候为人处事往往损人又不利己,看待事物目光短浅。如果在教学中能带入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教导学生心里无私天地宽,无私反而能成就大事,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好的。
“居善地”,应当教导大学生培养自己谦下自处的谦虚态度,要想成就自己的梦想、造就自己的品德和才能,我们应当选择低姿态,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心善渊”,应当教导大学生培养自己大度能容的胸怀,其实私心越重的人所失也越大,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心,但必须用正常手段实现合法的私利。大学生能做到不被物欲所役,不贪图、不强求、顺应自然,保持心胸宽广,眼光深远,这样才能接受今后踏入社会的种种考验;“与善仁”,应当教导大学生拥有仁慈柔和的美德,真心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奢求回报,这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人际关系自然和谐起来;“言善信”,应当教导大学生时刻以诚信无伪为准则,交往离不开诚信,一个讲诚信的人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这是一个人立身之本,人格的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是一个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正善治”,应当教导大学生有约束自己的品质,现在的大学生稍遇困难就放弃,稍遇诱惑就置身其中,只有学会自我约束才能培养坚韧不放弃的品格,才能良好地调控自己;“事善能”,应当教导学生有方圆有致的修为,这才是智慧与通达的成功之道,否则要不人云亦云失去自我,要不棱角太多经常碰壁一事无成;“动善时”,应当教导学生有及时而动的艺术,善于抓住时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否则机遇到了眼前也擦肩而过。
正如《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只有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知识广博、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人际关系良好的人。
(2)戒躁戒傲、约束自我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做事急于求成,好求名利,这就应该教育大学生成功是要靠一点点积累、一点点体悟的,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为成功付出了相当努力,就可望成功。现在的大学生喜欢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社会,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快与慢,取决于诸多因素,速度只是其中之一,一味追求速度是没有用的。为了更快,我们需要花时间选择方向和方法,需要注意每个细节,方向正确才会更快,才是真正的捷径。
《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慎阙终,惟其始。成功不是因为某个机遇突然降临,不是某个时候天才发挥,而是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善始善终。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做事虎头蛇尾,有些大学生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不值得那么努力。他们心里总有个误区:贪大舍小,经常幻想自己获得大成功,平时却丝毫不为之付出。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做事的态度。一个人优秀还是平庸,首先源于自己的态度。正如《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指出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大乎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聪明人安于做小事,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努力,从小事成就大业,达成人生梦想。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很多大学生在平时学习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自我感觉良好,主观、自满、骄傲的心态随处可见,总觉得很多同学低其一等。其实不自我表现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矜持傲物反能使人进步。要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去奢去泰、淡泊从俭
《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思想极端,拜金主义严重,好享受好玩乐,认为赚钱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个人私欲得到更好的满足。老子要求把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这种“去奢”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金钱观仍有重要意义,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无牙齿却能吃掉人的理想,虽无双脚却能引人入歧途,虽无浓烟却能熏黑人的灵魂,虽无毒药却能毒害人的情操人格。正如《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对大学生进行这些教育,可以使其明白对物质生活、对名利的过分追求最终会导致纵欲成灾,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言行内心有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凡事不可求全,否则贪恋的东西越多,付出的代价也越大,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故《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这“三宝”应教授于大学生,使其真正能领悟俭以养德。
《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谓抱朴,就是抱守本真,不为私欲所惑。要求人们要保持和坚守纯真朴实、秉直憨厚之本性。现在的部分大学生争名利心过重,为了奖学金、“三好”先进、荣誉互相勾心斗角。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贪欲是人生的祸源,抱朴守拙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方能看清前方的路。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很容易满足,喜欢卖弄小聪明,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实践中吃尽苦头,还感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其实,要明白人之所知极其有限,不可能全知一切。卖弄小聪明只是自作聪明,投机取巧更是愚不可及,“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善于识别他人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的人才是真正的坚强。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勤行的人是有志气的。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大学生应该学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3.对大学生行为理念的正确培养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变的定律,那就是首先要迈出第一步,然后一步步地踏实前行。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可谓是壮志豪情,但很多大学生的理想最后慢慢变成了幻想,为什么呢?就是“畏难”。不愿意努力,怕累怕苦,事情还没做就给自己想出了很多做不到的理由,结果或是与机会擦身而过,或“不进则退”。还有一些大学生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们只是打算开始,却从未采取行动,或者一旦遇到困难,马上退回到原来的状态。千里马虽然迅捷,如果呆立不动,到不了任何地方;牛车虽然迟缓,但若用功不舍,也能周游天下。所以要以老子的这段成为后世警句的话来引导学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并不缺少机会和智商,他们缺少的只是行动,不能怨天尤人,而是要脚踏实地。面对机会迟迟不见行动,事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失败者的通病。大凡成功者都有一个好习惯:一旦做出决定,马上就付诸行动。因为拖延会产生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懒惰、猜疑、焦虑、自卑、恐惧等等。而行动中却能产生很多积极的东西,比如勇气、决心、自信、创意。因为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会知道自己真正缺少的是什么,然后从中学习,通过实践培养出成功必备的素质。
4.对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培养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四十一章“夫唯道者善贷且成。”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提到了多少“善”字,我们领悟到的“善”的智慧用于人际交往,将会从“善为道——善为人——善交往——善成功”中受益匪浅。人际交往历来是大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大学生总是感慨大学人际交往中很多同学功利性太重,“知心难觅”;很多大学生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果好心办坏事;而又有部分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忽略人际交往,过于强调自我,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很多大学生面对竞争、面对走入社会的压力,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使自己有所发展,必须依靠真才实学,这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但过分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因而忽视了实践、忽视了学做人。
面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子的“与人为善”的思想精华不失为现代社会处理人际交往的一剂良方。要想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心态,都离不开一个“善”字。自己首先要拥有“善”,行为从“善”,言语从“善”,交往为“善”,才能与人为“善”。通过仔细观察,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失败更多的不是“同学不好”,而是自己首先就不懂得“善待他人”,不懂得包容,不懂得忍让,自私自利,吃不得一点亏。首先学会“善”,进而学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识人之道,学会水的“处下”,学会“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善德,学会“有容乃大”,人际交往自然变得不再那么难,学生之间的相处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
三结语
老子思想充满智慧,其教育思想即使千年后的今日检视之,仍可发现具有时代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利用其中积极的教育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当代大学生定能成为未来之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马恒君.老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3]孔健、巨中天.老子智慧今说.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
[4]孙享林.老子道德经新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