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桃花扇》中典故的翻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互文性视角下《桃花扇》中典故的翻译研究

乔颖谢碧云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H059

摘要

互文性是指每个文本都与其他文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具有互文性。《桃花扇》是中国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其中蕴含着许多典故。典故用词简练但意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翻译中的难点。将典故中的互文性翻译出来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译文的质量。

关键词:典故;《桃花扇》;互文性

一、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的,后多位中西方学者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有的理论体系。在《符号学》一书中,她指出“任何文本都是由马赛克式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因此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涉”。[1]这一理念强调文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从这一理论内涵可得出,要想理解某一文本,那么其他文本中的相关知识也要用到。事实上,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译者在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起着桥梁般的连接沟通作用,使两种文本能够相互对照、达成相互吸收和转化的效果。

二、典故

典故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虽用词精炼但含义深远,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在《桃花扇》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来借此表达深层含义或抒发感情。由于“目标语读者缺乏与原文作者和原文读者类似的文化认知,典故成为他们的阅读障碍,也成为翻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陈瑞玲,2009)。如何将典故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准确地传达出来并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则是译者需要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桃花扇》中典故的翻译策略

《桃花扇》是我国四大名剧之一,由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以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悲欢离合展现国家兴亡。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里笔者选用许译本来进行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他英译本的作者都是外籍人士,对于典故翻译来说,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此从小便接受深厚中华文化熏陶的许先生的译本是当之无愧的首选。本文通过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与文化替代四个方面展现典故翻译策略的研究。

3.1直译法

采用直译法翻译原文中那些含义明确且寓意浅显的典故对译者而言是个很好的选择,对目标语读者来说即使直译也并不妨碍理解其中含义,这样既有利于保留典故中的文化形象,也有利于两种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并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力。

例1.旗卷军牙,射潮弩发鲸鲵怕。(第二本第一出)

许译:Ourflagsandbannerswaftinflight;

Ourarrowswouldputwhaleandfishinfright.[8]

原文中,“射潮弩发鲸鲵怕”是一个典故,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曾率五千弓弩手射退海潮,这里借以形容左良玉军队的威武。虽然采用了直译法,将“弩”、“鲸”、“鲵”、“怕”等文化意象均翻译了出来,但是这句话含义浅显,使人一读就懂,即使直译也完全不妨碍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而且有助于将典故中的文化形象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促进两种语言文化间的交流。

例2.锦绣东南列郡,英雄割据纷纷;而今还起周郎恨,江水向东奔。(第三本第一出)

许译:Inthesoutheasternland

Heroesroseincommand,

ButGeneralZhouofbygoneday

Haspassedwithwavesoneastwardway.[8]

“而今还起周郎恨”中,周郎指周瑜,周瑜为吴将,曹操引兵自荆州顺流东下,引起赤壁之战。而“江水向东奔”则对应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句话的背景是天下动荡不安,左良玉要移兵南京引起了朝廷的恐慌。译文中的“周郎”直译为“GeneralZhou”,暗含大势已去的“江水向东奔”也直译为“Haspassedwithwavesoneastwardway”,这样翻译不仅不会在阅读过程中造成阻碍,而且“江水东流”这样直译出来让人不禁联想大江大河向东奔腾而去不再回头的画面,这种丰富的联想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使译文达到了多重效果。

3.2意译法

对于原文中特殊且寓意较为深刻的典故,如采用直译法则不一定能传递出背后的深刻含义,这时采用意译法直接跳过文化意象翻译出典故背后的深意,更有利于读者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融会贯通,理解上下文。

例3.太祖神京今未稳,莫漫愁铁锁船开,只怕有萧墙人引。(第三本第一出)

许译:Wearenotsure

Ifthecapitalissecure.

Donotletwarshipsbreakironchainsandcomenear.

Ahiddentraitoriswhattofear.[8]

“祸起萧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季氏》,萧墙指古代宫室用以区隔内外的当门小墙,因此这一典故指涉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虽然中文读者对这一典故十分熟悉,但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如将“萧墙”直译出来,即使加上注释外国读者也未必能懂,因为这还涉及到古代建筑的知识普及,而且译者工作也会变得更加繁琐。不如直接将“祸乱从内部发生”这一隐含义直接翻译出来,读者便可以直接将上下文联系起来,不会妨碍读者的阅读体验,对于文章内容也理解的更加透彻。

例4.举案齐眉,他是我终身倚,盟誓怎移。(第四本第二出)

许译:Wearevowedmanandwife;

Iwillrelyonhimthroughoutmylife.

AndIwillkeepmyvow;[8]

其实相较于这个“举案齐眉”成语典故的内容,现在人们运用更多的是它的引申义,即形容夫妻间互相敬重。这个典故具体内容是说梁鸿妻子为他准备饭菜吃食,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但是由于这个典故现在大多数仅用来形容夫妻间相互敬重,如果把“将托盘高举至眉毛处”直译出来,不仅不能使读者理解,而且也无甚必要。而许渊冲先生将它译为“Wearevowedmanandwife”,既在形式上简练明了,又干净利落地表明了它背后的含义,做到了形神兼备,为读者提供了相关文化知识。

3.3套译法

套译法也可称为绝对直译法,专用于翻译英汉语中那些完全相互对应的习语。文化背景的差异经常会导致某一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化意象,所以不宜采用直译法,否则可能会引起读者误解。这时如果采用套译法,即采用目标语读者已经惯用的表达来进行典故翻译,既达到了翻译效果,传递出典故的内涵,又能被轻易地读者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5.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第四本第二出)

许译:Onestonehaskilledfourbirds.Whataningeniousintriguer![8]

“一举两得”、“一石二鸟”和“一箭双雕”等成语都代表同一个意思,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出自《北史·长孙晟传》。而相对应地,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惯用表达“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其用法与内涵都与汉语中的“一举两得”十分接近。因此原文中将“一举四得”翻译为“Onestonehaskilledfourbirds”,模仿了英语中的表达,这种灵活运用使原文与译文之间产生了互文关系,让译文更加易被英文读者接受。

3.4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将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译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刘静,2014)。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不能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对应的文化意象或者惯用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意译等方法;但如果在目标语文化中能找到相似的文化意象,那么使用文化替代法可以大大增加文本的可读性,让译文显得更加流畅自然,避免文化意象“生搬硬套”的尴尬。

例6.从此后入骨髓愁根难拔,真个是广寒宫姮娥守寡。(第五本第二出)

许译:Howtoremovemysorrowrootedinmybone?

I'mlonelyastheGoddessinmoonpalacealone.[8]

广寒宫即月宫,姮娥即嫦娥。传说羿在西王母处得了不死药,其妻姮娥偷吃灵药而飞升到月中。这个典故表达了嫦娥独自一人守在广寒宫的孤单寂寞,如果将“嫦娥”直译出来则易使非中文读者困惑,不如直接将其译为“Goddess”一词,不仅对应了嫦娥的女神形象,而且也不会使译文有“违和感”,因为“Goddess”一词在英文表达中也属于常见词,这样呈现出来的典故译文不仅形象鲜明,而且用词简练,大大提高了译文整体质量。

四、结语

戏剧《桃花扇》中的典故具有互文性,想要翻译出形神兼备的意境并不容易,因此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互文性理论不仅为典故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视角,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差异,这就更加要求译者在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将典故背后的深层含义准确地传递出来,保留原文中的互文性和特有的文化色彩。本文从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与文化替代四个方面分析了典故的翻译策略,但也还有其他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注法等。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互文性。

参考文献:

[1]Kristeva,Julia.DesireinLanguage:SemioticApproachtoLiteratureandArt[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1969.

[2]陈瑞玲.《红楼梦》典故文化内容翻译策略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77-79

[3]郭诗宇.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翻译[J].绿色科技,2017(17):206-208.

[4]刘静.互文性视域下英汉典故的翻译[J].湖南农机,2014,41(01):115-116.

[5]刘珊.从互文性角度看《西厢记》中典故的英译[J].名作欣赏,2015(18):61-62.

[6]潘玉琴.从互文性视角分析文学典故的翻译[J].中外交流,2017,(35):42.

[7]王青.互文性视角下的杨译《红楼梦》典故的翻译策略[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17(03):92-94.

[8]许渊冲.桃花扇:汉英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