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雁马次欣
(云南省嵩明县中医院651700)
【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在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7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结果:干扰素治疗组体温正常,溃疡好转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干扰素α1b在手足口病治疗中疗效确切,减少了重症病例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干扰素α1b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167-01
手足口病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手、足、口、臀部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012年4月-2013年9月我院采用干扰素α1b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10例,年龄6个月到5岁,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排除3例因病情严重转上级医院住院,其余107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与对照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107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儿选用病毒唑10-15mg/Kg?d,静点1次/d,热毒宁0.6-0.8ml/Kg?d,静点1次/d,降温,补充维生素C、B等对症处理。
1.2.2治疗组所有患儿选用病毒唑10-15mg/Kg?d,静点1次/d,热毒宁0.6-0.8ml/Kg?d,静点1次/d,降温,补充维生素C、B等对症处理。加用干扰素α1b(赛诺金)8万U/Kg?d,肌注,1次/d,最大量100万U/d,疗程均为5天。
2.结果
2.1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后48h内体温正常,食欲明显改善,口腔疼痛消失,溃疡变浅变小,3天愈合。有效:48-72h食欲明显改善,体温正常,口腔疼痛消失,溃疡变浅变小,5天愈合。无效:超过72h后,食欲无明显改善,口腔疼痛减轻不明显,5天后溃疡不愈合,3天内无热退。
2.2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见表2。治疗组总有效率(54/57,94.7%),与对照组(30/50,60%)相比较(x2=19.0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两组在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2两组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比较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18(31.6)36(63.2)3(5.3)54(94.7)
对照组4(8)26(52)20(40)30(60)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10例肌注干扰素后2-4h发热,最高温度38.5-39.5℃,服退热药后体温下降。对照组8例出现粒细胞减少,停药后7天恢复。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RNA病毒类)引起的传染病,大约有20多型。其中以柯萨奇A16型,EV71型最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口腔粘膜、手足皮肤的病变。柯萨奇病毒可致心肌损害及神经系统疾病。EV71型则有嗜皮肤及脊髓神经特性,难以从临床鉴别。手足口病通过涶液、飞沫、粪便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在春夏季流行。易感人群为学齡前儿童,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併发心、脑、肺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干扰素α1b具有广普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还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的遏制病毒的侵袭,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
总之,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干扰素可以有效诱导自身免疫细胞的防御,提高免疫力,阻断病毒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提高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10年版)[S].
[2]胡伯渊.实用儿科诊疗手册[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2:209-210.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