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耐药性预防及合理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抗菌药物耐药性预防及合理使用

徐丽娟丁晓美

徐丽娟丁晓美(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225411)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及其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阻滞耐药性感染的传播。方法从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危害为出发点,研究制定预防耐药性的方法。结果耐药性的产生,医院是重要环节,医院应该遏制和控制多重耐药性微生物的高发比例,建立良好的微生物实验室,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使用抗菌药。结论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引发了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了耐药菌的产生,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性预防合理使用

近几十年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越来越突出,耐药菌不断出现。为减少和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在临床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菌药物耐药性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现象,是细菌等微生物受到抗菌药物使用的选择性压力的反应。因此,遏制耐药性发生的根本方法是减少抗菌药物不必要、不适当或不合理的使用。现就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及其合理使用提出以下看法及建议。

1.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1.1耐药性细菌概念: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耐药性分为:天然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多重耐药性以及交叉耐药性[1]。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1.2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机制:产生耐药的细菌通过以下方式产生耐药,①细菌产生各种灭活酶[2],破坏抗菌药物(如NDM-1);构建自身防御体系,细菌产生灭活的抗菌药物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②细菌改变自己结构,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作用的失败。③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很多广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性。正常情况下细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组成非特异性跨膜通道,允许抗生素等药物分子进入菌体,当细菌多次接触抗生素后,菌株发生突变,产生OmpF蛋白的结构基因失活而发生障碍,引起OmpF通道蛋白丢失,导致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药物进入菌体内减少。在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特异的OprD蛋白通道,该通道可使亚胺培南通过进入菌体,而当该蛋白通道丢失时,同样产生特异性耐药。④影响主动流出系统: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effluxsystem)。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耐药。⑤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当细菌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时耐药性明显增强(ro一1000倍),抗生素应用不能有效清除BF,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渗透限制:生物被膜中的大量胞外多糖形成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可阻止或延缓抗生素的渗入,而且被膜中细菌分泌的一些水解酶类浓度较高,可促使进入被膜的抗生素灭活。营养限制:生物被膜流动性较低,被膜深部氧气、营养物质等浓度较低,细菌处于这种状态下生长代谢缓慢,而绝大多数抗生素对此状态细菌不敏感,当使用抗生素时仅杀死表层细菌,而不能彻底治愈感染,停药后迅速复发。

1.3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危害: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增加了对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

2.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

2.1必须依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每一种感染性疾病可能由不同致病菌引起,所以应根据具体的疾病,取血、尿、痰、脓液、脑脊液等检查病原菌并做药敏测定,每一种细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在临床中部分医生对病因不明、不能确诊的病人,根据临床经验而非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严重或混合感染应首选广谱杀菌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疗效、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2临床医生要清楚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不能盲目使用抗菌药

这种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能用杀菌药却选用抑菌药,能用窄谱药却选用广谱药,能用短效剂却选用长效剂等等,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使药物毒副作用大增危及健康。

2.3临床医生用药要有针对性

临床医生要根据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做到“对症下药”。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要重视抗菌药物的用法、剂量、时间。

2.4要正确运用抗菌药物的联合疗法

联合用药的适应症,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素不能有效地控制的混合感染;较长期用药细菌有产生耐药的可能;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2.5公众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公众要慎重使用抗生素,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坚持“四不”原则:不随便停药;不随意买药;不自行选药;不任意服药。

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需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建议如下: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各类抗菌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尽可能进行细菌培养和常规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效学、药理学和适应证选用抗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用药和给药方案。减少给药的盲目性、多重性,提高给药的准确性、单一性。

小结

在抗感染药物中,抗生素占90%,其他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药物占到不足10%。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相当重要的。据WHO最新估计,发达国家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0%,美国是20%、英国是22%。而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0%~70%,过度使用和滥用的情况已很突出,细菌耐药问题也十分突出[3,4]。抗菌药物本身并不产生耐药性,只是在抗菌药物被不合理使用时才加剧这一过程。当抗菌药物自然选择有利于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细菌生存时,耐药性便产生了。所有抗菌药物的使用,无论适宜与否,都对细菌群有一种选择性的压力,而且抗菌药物使用越多,压力越大。所以,不适当地使用,包括药品的错误选择、剂量不正确或不良的治疗顺应性等都能造成耐药菌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9-42.

[2]FinchR,GreenwoodD,NorrbySR,etal.Antibioticandchemotherapy,anti-infectiveagentsandtheiruseintherapy.8thed.UKChurchillLivingstone,20003,48-58.

[3]赵香兰.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与应用[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114-118.

[4]申正义,孙自锗,王洪波.湖北地区临床分离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4(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