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60例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60例体会

余家华1祝鹏恒2

余家华1祝鹏恒2

(1绥阳县洋川镇东街社区卫生服务站563300;2绥阳县旺草镇中心卫生院563304)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59-01

小儿肠道蛔虫症是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影响小儿的生活、学习,严重者还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患者数60例,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笔者运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体会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请予以斧正。

一、基本情况

1、症状体征:腹痛,以肚脐周围为甚,时作时止,面色萎黄,不欲饮食,或呕吐清涎,或口吐蛔虫,巩膜可见单个或数个蓝色斑点,舌苔腻,脉细滑。

2、诊断标准:询问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脐周一过性腹痛,不固定、不定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有不良卫生习惯。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粪检可查到蛔虫卵。

3、病例情况:门诊病人60例,其中男性36,女性24例,年龄最大者15岁,最小者0.8岁,平均年龄4.6岁。所选病例均为服用西药左旋咪唑、驱蛔灵或阿苯达唑等驱虫药后,上诉症状未缓解者。重者还可出现剑突下阵发性绞痛,心烦呕吐,手足厥冷等症。多数经大便常规检查,可见蛔虫卵。

二、治疗方法

1、方药:乌梅汤(乌梅丸方加减):

乌梅10—20克使君子10—20克槟榔6—15克干姜6—10克细辛1—2克花椒2—5克黄连5—10克黄柏3—10克白术10—15克茯苓6—15克

上述药物用清水或自来水浸泡1小时,煎煎煮15分钟,口服,每次30—50毫升,日三、四次。幼儿酌减。

2、加减:若腹痛甚者,先用米醋或陈醋30—50毫升让患者服下,待腹痛稍缓解后再用药。若腹中肠鸣,便溏尿清,少气懒言属脾胃虚寒者,可去黄连、黄柏,加党参10—20克、木香3—10克;若腹痛腹胀,食入即吐,面赤口臭,心烦,舌红苔厚腻,脉数属肝胃热盛者,可去干姜、细辛,加胡黄连3—10克、山楂10—20克;若大便燥结者,还可加大黄3—5克(后下)。

3、疗效判定:1).治愈:①经驱虫治疗,大便中有蛔虫排出,症状及体征消失。②驱虫后两周复查大便,虫卵阴性。

2).好转:①经驱虫治疗,大便中有蛔虫排出,症状体征消失或好转。②驱虫后两周复查大便,虫卵未转阴。

4、治疗组60例中治愈58例,一次性治愈率96.66%,好转2例,好转率3.33%。

三、典型病例

邓某,男,10岁。腹痛,肚脐为甚,时作时止,面色萎黄,不欲饮食,双巩膜可见数个蓝色斑点,舌苔腻,脉细滑。询问其家长,诉患儿已服用左旋咪唑两次逾半月余,上症仍存,遂就诊中医。先用米醋50毫升让患者服下,待腹痛稍缓解后予上述乌梅汤:乌梅15克、使君子15克、槟榔10克、干姜6克、细辛2克、花椒5克、黄连8克、黄柏8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清水煎服,每次50毫升,日三、四服。两剂后下数十条蛔虫而愈。

四、讨论

小儿肠道蛔虫症是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影响小儿的生活、学习,严重者还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如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发展成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运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小儿肠道蛔虫症,本着古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理论[1],用乌梅、使君子、槟榔制蛔杀虫;干姜、细辛、花椒温脏驱寒,辛能驱蛔;黄连、黄柏苦寒清热,苦能下蛔;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顾护脾胃,诸药相合,共奏制蛔杀虫、温脏安蛔、清热下蛔之功。米醋或陈醋乃酸性之物,若腹痛甚者强行驱虫,恐致蛔虫在人体内乱窜,导致严重并发症,故先服用米醋或陈醋以安蛔,再用上方治疗,此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吴升华主编.儿科住院医师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