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远(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24010)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70-02
【摘要】目的回顾研究管内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3月到2012年03月在我院行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58例患者基本栓塞致密无再出血,其中57例恢复良好,1例肢体发生行动障碍。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使用栓塞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口小,效果显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管内介入
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壁缺少弹力纤维,加之平滑肌层薄,在动脉发育异常或者有缺陷的部位,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弹力纤维受到损伤,血管壁损伤后不完全修复,这样就出现了局部的病理性扩张,外观上就像是动脉上的瘤样突起。在临床上常常伴随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可能导致脑内血肿甚至血管痉挛发生脑梗死,死亡率和致残率都不容乐观。对此的手术主要是开颅手术夹闭、颅外结扎颈内动脉或者经皮血管内栓塞介入三种手段[1]。随着手术技术和医用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栓塞介入手术凭借着创口小预后好的特点,正被临床所推荐接受。本文回顾本院以往两年内行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例58例,总结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09年03月-2012年03月在我院经过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手术的患者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0-71岁,平均46.72±11.56岁。临床表现有视力水平下降,面部神经麻痹,头痛突发等。头颅CT检查结果都显示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还有15例有颅内血肿。行血管造影(DSA)检查,得知有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15例,颈眼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
1.2介入方法
55例患者在入院3天之内行手术,其余3例在5天之内行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中到术后1周或者2周内保持静脉滴灌尼莫地平20Mg/d,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入管,造影辅助,全麻,全身肝素化,后行动脉瘤介入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1例,球囊辅助4例,带模支架植入1例,应用胶体栓塞1例。在确保载瘤动脉畅通的前提下,尽力使瘤体栓塞致密。术后常规肝素低分子抗凝3天。
2.结果
58例患者中,术后52例瘤内栓塞致密,无再出血,6例栓塞程度达到85%以上。1例颈眼动脉瘤患者在置入GDC栓塞时管壁破裂出血,迅速加注GDC并止血,术后除了有轻微记忆性面部瘙痒症以外无后遗症。
另外1例后交通动脉瘤并发脑血肿患者,在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连带上行血管载瘤动脉阵发痉挛,造影剂流出动脉瘤腔外,立即使之充盈,此时有前置入的GDC被随血管转移上行至网状接口处,即时进行手工调整。术后显示左腿小腿屈伸时有间歇性不应反应,DSA检查无明显异常。
术后一年内随访,58例病人中DSA复查、颅腔CT检查共37例。动脉瘤复发2例,都是宽颈动脉瘤患者。此外没有检出脑积水和动脉瘤再出血。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其中有85%以上是发生于脑动脉瘤血管破裂[2]。脑动脉瘤再破裂和脑血管痉挛,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而且危害严重的两个主要致死致残的因素。
对比需要受到脑血管痉挛高峰期的影响而手术时间受限的开颅手术,介入手术治疗不收时间限制,而且即使是Hunt-Hess分级为4到5级的患者,使用介入手术也不会加重患者病情程度,有这明显的优越性。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方法有载瘤动脉结扎闭塞和动脉瘤腔介入栓塞手术,其中动脉瘤腔内栓塞,即本文所研究的介入技术又分为微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ReModelling)技术、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等等。结合本院手术治疗,我们发现:结扎闭塞载瘤动脉技术,对巨大、宽颈或者网状交联复杂的动脉瘤治疗作用有限,临床前应先进行交叉循环试验,检验交叉是否充盈,选择代偿良好的患者方可进行结扎闭塞载瘤动脉的治疗。
而对于栓塞介入手术,寻找最佳的动脉瘤显示角度,来置入GDC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第一个GDC的螺旋尺寸,其大小越接近动脉瘤的最大直径,首发成功率就越高,也越能避免GDC天然附带的容易脱出进入载瘤动脉,造成载瘤动脉栓塞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的首发弹簧圈都使用三维网篮状的GDC,这样就能使其顺利地在动脉中形成篮筐状,来确保后续的GDC填入指定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材料方面,我们选用了较为稳定的电解型可脱的弹簧圈,并根据病情选用了适当的微导管和导丝。对于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老年病人,考虑到其动脉硬化弯曲,则采用了适应性好,容易到位的微导管,但要求有一定张力。对于血管较大的后交通动脉瘤,考虑用Tracker-18微导管,因为其行程短,微导管容易到位,我们选用了GDC-18这样较粗的弹簧圈栓塞[3]。
球囊辅助技术是提供了弹簧圈严格形成稳定的并且相旺缠绕致密填塞的网状结构,有效避免弹簧进入瘤腔内后脱出到达载瘤动脉中造成严重后果。操作时弹簧过度充盈也会可能加重血管内皮负担,诱发动脉瘤破裂。一旦在弹簧放置过程中发生了动脉瘤意外破裂出血的情况,应当迅速充盈球囊,这样既可以暂时封闭载瘤动脉和瘤颈口,便于控制出血进而止血。所以临床上此时往动脉瘤内快速注入更多的GDC弹簧,往往就能够止血,进而挽救患者的生命。综合两方面经验,我们一般推荐球囊辅助使用时间在5分钟以内,而且控制球囊的膨胀压力。相比同类型的支架辅助技术,球囊辅助技术不需要抗血小板处理,而且成功率也在85%以上[4]。不过球囊辅助技术的操作难度较高,而且暂时阻断血流容易出现血栓,在脑部形成血栓将容易导致脑梗死,可是充盈不足时又会达不到弹簧圈致密的要求,导致手术失败。再加上介入操作本身就容易促发脑血管痉挛,对此,我们静脉滴注尼莫地平,甚至在术后进行引流操作,以减少此类风险。
总之,血管内介入栓塞动脉瘤腔是创口小、预后好,操作安全、疗效明显的治疗动脉瘤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材料和置入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提高安全系数,减少并发症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有会.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1):79-80,84.
[2]杜向阳,桂明,韩飞等.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22例[J].安徽医学,2010,31(10):1161-1163.
[3]王飞,张占普,窦长武等.血管内介入治疗96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6):552-556.
[4]冯正健,伍益,黄戈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2010,16(12):1481-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