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毒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临床报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热毒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临床报道

胡彩红

胡彩红(广东省五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五华514400)

【摘要】目的探讨热毒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冶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好、安全性高、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热毒宁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290-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最常、最多发的1种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病因为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90%以上为病毒感染,其余由细菌和肺炎支原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具有起病急,表现重,病情进展快,重症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热毒宁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青蒿、金银花、栀子,为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中成药,对改善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的高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黄等症状有明显疗效。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热毒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取得很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年龄3~14岁,病程4~72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热毒宁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1109),静脉滴注,5~20mL/(kg·d),3~5d为1疗程,体温>39℃者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福建古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1029)l0—15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3d为1疗程,>39同样子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1.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3~5d内热退不反复,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②有效:用药3~5d内体温下降或正常,并且咽痛、咽干、咳嗽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用药2~3d内体温未下降或反而上升,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治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2%;治疗组治愈4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季节转换、寒热交替时多发,治疗不当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继发病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温病”、“表症”范畴。临床应用表明,采用清热解毒方法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明显。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水溶性,静脉给药吸收好,起效迅速,体内分布广泛,肝肾代谢少,且在支气管、肺、胆汁、心脑等部位均有较高的药物浓度。现代研究证实:青蒿、金银花、栀子均具有抗菌作用;青蒿素、金银花水煎剂还具有明显的抗病毒、解热、抗炎作用;青蒿含倍半萜内酯、黄酮类、青蒿酮,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镇痛及促进脾TS细胞增殖功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还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金银花主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及皂苷类,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亦有效。栀子含有熊果酸、栀子苷、去羟栀子苷等,具有镇静、降温作用;同时,栀子还具有抗感染、抗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具有抑制作用。3种成分在药物动力学上无相互影响,在药效上可相互协同。动物实验已证实,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对多种呼吸道病毒株培养细胞病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种细菌菌株的生长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较好的抗炎、解热功效,能有效地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1-5]。

参考文献

[1]吴叶宽,李隆云,钟国跃.青蒿的研究概况[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4,19(2):58—65.

[2]武晓红,田智勇,王焕.金银花的研究新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i6(I2):1303—1304.

[3]杨方花.栀子的药理作用概述[J].泰山卫生,2005,29(2):17.

[4]余俭.抗菌抗病毒新药——热毒宁注射液[J].中南医药,2010,8(7):548—550.

[5]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170,1278,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