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水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析利水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赵漫春

赵漫春(沈阳市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4)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6-0378-02

【摘要】水为致病因素,属有形实邪(并包括了一些内湿、饮邪),仲景在《伤寒论》中讨论外感病时,据水邪致病特点,确定了治水法则,创制了利水的方剂,本文就《伤寒论》利水法的适应症、辩证原则及立法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和临床应用总结,以提高利水疗效。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利水应用

《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者约25条,其中有治则、方药者16条,论述疾病发生变化过程中或因误治出现的病理症状有9条。同时还有19条提及“小便自可”、“小便数者”、“小便清者”、“小便利”、“小便白”这一类情况,大多是论述正常生理状况或是疾病转为康复的标志,也有论述疾病的鉴别诊断。通观《伤寒论》中“利水”之治法,张仲景多从整体着眼,从本论治,可分为以下几类。

1通里达表,化气利水

太阳表证,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外邪入里,影响太阳腑气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水通失调,水蓄于内,而使小便不利。用化气利水,通里达表法之五苓散方,如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竭者,五苓散主之。”此法重在利水,小便通利,表证亦解。再如156条:“本人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这时的心下痞即非热痞,亦非寒热错杂之痞,有小便不利,反映有水饮内行,水蓄膀胱,不能气化上承,水津不升不降而使中焦痞塞,故心下痞,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使小便通、气化行、升降利而痞自解。

2育阴润燥,清热利水

病邪在阳明经时应清热泻火,若用下法会出现津液受伤,阳明余热犹存,水热结于下焦,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利。治当采用育阴润燥、清热利水之猪苓汤。如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中有猪苓、茯苓、泽泻甘淡以利水,阿胶甘平以润燥,贵在用滑石清热祛湿通窍,以利小便。同时张仲景亦指出,热盛津伤而口渴,体液缺乏,小便必少,不可用猪苓汤,宜用清热生津之剂。

3清热利湿,通调水道

阳阴病可通过发热汗出,热势向外宣达,小便通利,热有出路而不致发黄。如果热与湿合,湿热郁遏,胶结不解,出现无汗,心中懊,头汗出,至颈而止,小便不利,湿热内郁,不得下行,湿热熏蒸,身必发黄。治当清热利湿,清泻三焦,通条水道,利其小便,热从下解。如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这时的小便不利是因湿热内郁,水液不得下行,因此方中重用栀子,清泻三焦湿热,通行水道,小便当利,黄从小便去矣。

4和解少阳,疏利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分布于机体表里之间,贯上中下三焦,对机体气机调畅、津液布散起关键作用。若病邪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可导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水饮结于胸中,则胸满结,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利。治当和解少阳,疏利三焦,温化水饮。如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振奋中阳,三焦得通,津液下行,小便得解。

5温肾阳,利水气

肾主水,肾阳为全身之阳的根本。久病损及真阳,肾阳日衰,阳虚寒盛,水气不化,寒湿内渗,泛溢为患,浸淫肢体则沉重,浸淫胃肠则腹疼下利,水气停蓄于内,下焦虚寒,气化不利,则小便不通。治当温肾阳、利水气。如31条:“少阳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疼,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用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之助阳,是于主水中有散寒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

6温涩固脱,止利分流法

少阴病日久,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外固,可出现络脉不固而统摄无权,滑脱失禁,下利不止,下利过多而津液损伤,故小便不利。治当温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治疗。以赤石脂涩肠固脱为主药,以干姜温中阳,暖中焦气分而补虚,佐以粳米益脾胃。三药合用,可提高涩肠固脱之效,可谓是堵截阳明津液转输太阳小肠,通过泌别,输布膀胱而小便自解,达到止利分流的目的。但是对实邪未尽者,切不可用,以免有留邪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