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骨二科安徽省合肥市230001
【摘要】目的:评价康复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共3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8例和观察组17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掌握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掌握的较好、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早以及住院天数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康复护理路径实施康复护理,可以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掌握程度,提早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康复;护理路径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我国近几年发展很快的一项新的矫形手术,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提高肢体的功能,改善生存质量。随着现代医护合作紧密发展,使得骨科护士在专科工作,尤其是康复工作中角色作用逐步增强,康复护理的工作模式会影响康复锻炼的实施和效果。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订的一个有严格的工作顺序,有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促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为了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掌握度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本科室采用康复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由同一关节治疗组医生手术的首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355例,其中男201例,女154例;年龄34~82岁,平均63.97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28例,高中以下学历203例。将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78例,观察组17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入选标准:患者首次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合并症,如存在高血压、心脏病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术患者。患者意识清楚,能独立或与家属共同完成康复护理路径。
1.2方法:对照组:责任护士按照常规护理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健康教育。观察组:除采取常规护理外,责任护士还应用康复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指导。
1.2.1经全科室医护人员通过文献检索、讨论,并征求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和骨科护理专家意见后共同制定康复护理路径表。在试实施的过程中,征求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意见,不断完善内容,最终制定康复护理路径表。
康复护理路径表内容:(1)手术患者全麻清醒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患者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让患者大腿肌肉收缩,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位5s,再放松5s。踝泵运动:指导患者有规律地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和跖屈活动[1]。(2)术后第1天卧位伸屈髋练习和直腿抬高练习。卧位伸屈髋练习:屈髋小于60°。直腿抬高练习:患者仰卧于病床上,患肢伸直,用力将患肢抬离床面约30cm,坚持5秒后放下,休息10秒后重复动作,20次一组,每天3组。(3)术后1-2天上下床练习。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上下床练习,进行坐位-站立-扶拐行走练习,循序渐进。首次下床只要求床旁站立,不要求行走;以后由房间内行走逐步过渡到走廊。(4)术后第4-7天站立位髋关节伸屈及外展练习。站立位髋关节伸屈及外展练习:患者双手扶住扶手,抬起患肢,注意抬起时膝关节不要超过腰部,5次一组,每天4组;注意保持患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4次一组,每天3组。(5)术后1周后上下楼梯练习。上下楼梯练习:扶双拐上楼,先上健侧,再上患侧;双拐下楼,先下患侧,再下健侧。(6)出院指导:主要包括:①体位指导:教导患者卧位时不交叉双下肢;不过度外旋患肢;坐起时弯腰<90°;坐位时屈患髋<90°。②上楼时要先伸出健侧肢体,下楼时先伸出患肢。③日常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④合理使用与保护假体:出院前即进行假体合理使用与保护原则的指导,避免对人工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的运动。
1.2.2学习及考核:组织科室全体护士对康复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系统化地学习并考核,要求人人过关。科室选拔一名“康复指导护士”:要求理论基础扎实,护理康复知识丰富,沟通能力强,负责评价责任护士康复指导的完成情况。
1.2.2将康复护理路径表悬挂在床头,由当班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得信任和配合后,依据康复护理路径表内容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执行后打钩标注。
1.2.2督查:“康复指导护士”根据康复护理路径内容,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情况进行检查,将结果反馈给当班责任护士。当患者康复知识掌握不全面时,要求责任护士再强化康复指导。
1.3效果评价指标:科室制定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知识认知问卷表”,总分100分,11个项目,包含围手术期康复锻炼相关内容。由“康复指导护士”对术后即将出院的患者进行测试,得分越高,患者知识掌握情况越好。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术后首次下床标准:术后患者在护士扶持下,由坐位到扶拐杖或助行器床旁站立2分钟,无不适主诉,不要求行走。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两样本t检验,α=0.01。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功能锻炼掌握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肢功能的恢复程度,不仅取决于假体的选择和关节置换手术的技术水平,术前及术后的康复训练更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2]。
3.1实施康复护理路径提高患者康复功能锻炼认知程度
康复护理路径实施使护理工作制度化、具体化,并具有可视性和时限性,护士明确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在实施过程中,护士承担了管理、设计、协调病人知情参与的沟通与宣教的角色[3],提高了护士康复护理以及康复教育的能力。路径的实施提高护士的自觉服务意识,及时地按照标准对患者进行各阶段康复功能锻炼指导;在“康复指导护士”带领下,快速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康复技能,并提高护理队伍专科护理水平[4],同时按照康复路径内容进行检查督促,保证了康复护理的准确性和执行率;患者和家属通过路径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康复护理中,康复功能锻炼知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2实施康复护理路径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实施康复护理路径能充分增加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康复专业知识水平,使患者各阶段锻炼按时和正确地进行;康复指导护士的督导使得康复锻炼及时和有效;患者及家属通过康复护理路径表了解康复计划,主动地参与到康复护理中,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量化训练内容,督促早期锻炼,提高了自我康复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康复效果。患者术后如期下床,住院时间缩短,加速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路径在临床中的使用增强了患者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知识水平,提前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减少了住院日,增强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廖菲菲,李继华,杨会,等.康复护理程序在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13,7(4):561-564.
[2]龙晖.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临床康复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2):4086-4089.
[3]钟俊,彭昊,李皓恒.新编骨科康复技巧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61-162.
[4]耿荣娟,丁娓,丁爱玲.专职康复护士在骨科临床路径单病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