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1例

周继武

周继武(山东良庄矿业有限公司医院山东250000)

【摘要】目的:通过本病例研究,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与Brugada综合征的离子及细胞学机制,分析其间关系及病理。方法:以家族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医学数据分析及鉴别诊断。结果: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repolarizalionsyndrome,ERS)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抬高,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Brugada综合征的离子及细胞学机制相似,统称为Ito电流调节的“J波综合征”,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Ito电流密度及J波大小。

【关键词】早期复极;J波;家族性

【中图分类号】R4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4-0149-01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casestudy,byearlybipolarsyndromeandBrugadasyndromeionandcytologymechanismduringrelationsandpathology,analysis.Methods:byfamilycasesastheresearchobject,bymedicaldataanaly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Results:theearlybipolarsyndrome(ERS)repolarizalionsyndrome,wemainlyforecgst-segmentelevationpatterns,itisakindofidiopathicecgchangestoobviousJwaveandSTsegmentoutliningcharacterizeddownwardraise.Conclusion:earlybipolarsyndromeandBrugadasyndromeionandcytologymechanismsimilar,collectivelyreferredtoasthe"JItotoadjustcurrentsyndrome"theywaveonlyliesinthedifferencebetweenthecurrentdensityandJwaveItosize.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repolarizalionsyndrome,ERS)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抬高,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

ERS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并非器质性心脏病征象,多数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占优势的表现,常感头晕、心悸、易疲劳、心前区不适,刺痛或挤压痛,有时可放射至左肩、臂。心前区痛与体力应激无关,服硝酸甘油类不能缓解。ERS患者长期随访X线胸片、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和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本文报告一家族性早期复极综合征。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该家族确诊4例均为男性,年龄36~64岁,平均49岁。4例中2例有阵发性心悸、易疲劳表现;2例无临床症状;家族中另有4男性尚未行心电图检查;另有一男性十年前猝死。

1.2心电图特征胸前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高耸,上升缓慢,下降陡直,运动后ST段可下移或恢复正常

1.3鉴别诊断通过临床观察除外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超急期、急性心包炎、高钾血症等。

2讨论

2.1J波的形成早期研究认为J波是心室除极延迟或复极提前所致。20世纪80年代末,Antzelevitch等在研究犬心室楔状制备物各层心室肌动作电位时发现,心室外膜动作电位1相主要受较强的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调节,Ito电流的改变形成了J波。目前公认的J波诊断标准是J点抬高大于0.1mV,持续时间大于20ms,可诊断为J波。J波形成常伴ST段的起始部或全部ST段的抬高。

2.2ST段抬高机理心室外膜上的Ito电流不但与J波形成有关,也与某些病理情况下的ST抬高、多形性室速/室颤有关。当内向电流(如INa、Ica)减少或外向电流(如Ik-ATP)增加时,对心外膜上Ito调节的动作电位平台的影响在左、右心室不同,导致动作电位跨壁电压梯度加大,出现ST段抬高。

3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室速的细胞与离子基础相似,均属Ito调节的J波综合征。既往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并非器质性心脏病征象,多数无任何症状。但现有证据表明,早复极综合征并非总是良性,具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基质。

本例虽然有明确的家族史,但是缺乏相关的基因细胞学研究,尚不能从更本质的高度来说明,只希望通过本例可使临床医师更加了解并重视ESR。

参考文献

[1]YanGX,LankipalliRS,BurkeJF,etal.Ventricularrepolarizationcomponentsontheelectrocardiogram:Cellularbasisandclinicalsignificance[J].AmCollCardiol,2003,42(3):401-409

[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萍《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

[3]尹凤英,曹涌,郭旻华,等;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左心室纤维肌束关系的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年09期

[4]李贤峰,高连如,费宇行,等;仅以T波高尖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鉴别(附1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年08期

[5]林惠英;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前区疼痛20例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武彩娥,李徽,朱天刚,等;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左心室纤维肌束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1期

[7]李澜,马文录,李宏;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误诊与鉴别[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1期

[8]罗华,张兆辉,王征;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