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芳1王启2周立志2张菲2周丽娟2戴冬霞2
(1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广东东莞523633;2东莞市樟木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东莞523620)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行为干预对糖尿病病程及预后的影响,为建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方案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调查对象本镇内1个中心、6个服务站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社区干预类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健康指导,在药物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社区行为干预改变饮食和行为习惯,对比对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病程愈后的影响。结果:患者在接受行为干预后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吸烟、饮酒、甜食及高脂饮食四项参数不良行为明显改善。结论:行为干预是一项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患者通过社区行为干预,改变了过去的行为习惯和就医模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药费的支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行为干预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055-0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十大疑难病之一。发病率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的病因众说纷云,至今尚无定论。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非传染性疾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由于糖尿病求医过程短,治疗康复过程长,多需在医院外进行,且社区医疗具备方便、经济、温馨的条件,有利于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镇9个社区共检出糖尿病患者842例,选择资料齐全并办理一类特定门诊的132例,其中经常随诊配合干预计划的有57例为干预组,另75例为对照组。均符合l999年wH0糖尿病诊断标准[2]。男69例,女63例,年龄45—82(57.6±8.3)岁。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干预前血糖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社区干预类试验的研究方法。社区行为干预包括: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饮食指导,不良生活行为监督,运动监督—膳食不合理、体力活动不足、吸烟、过度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和生物学指标异常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心理干预—给DM患者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1.3观察项目每周二到三次短信健康宣教,每月上门随访一次;每3个月来服务中心对血压、体重指数等生物学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尖微量法)、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指标与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行为指标与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定期专家讲课和电视讲座。记录好每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好每位糖尿病患者药费支出、平均住院日的记录。考核内容:病人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合并症,血糖控制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改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
注:两组一年后分别与健康教育前比较,*P<0.05;一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干预组各参数一年后分别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尖微量法)、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指标
注:两组一年后分别与健康教育前比较,*P<0.05;一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组患者健康教育前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一年后干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收缩压(mmHg)干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3社区干预后两组生活方式的改变[例(%)]
注:两组一年后分别与健康教育前比较,*P<0.05;一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组干预前健康及不良行为比较,各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一年后干预组吸烟、饮酒、甜食及高脂饮食四项参数,对照组吸烟、甜食及高脂饮食三项参数与健康教育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饮酒、甜食及高脂饮食三项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是继心脑血管、肿瘤后的又一主要的慢性病。目前在全世界各个种族,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都在上升。2011年的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3]的口号是: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我国疾病监测地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据测算,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000多万。其中18-59岁劳动力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7.8%。而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活动传达包括以下几个关键信息:(1)糖尿病是致命的:每8秒钟就有1人因糖尿病丧生,每年有400万人因糖尿病死亡。(2)糖尿病“一视同仁”:不分年龄、无论贫富、不分性别。(3)糖尿病已不容忽视:每年400万人丧生、100万人截肢、数百万经济收入和生产力的损失。治疗糖尿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各国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发达国家的资料说明,占人口5%的糖尿病患者消耗了10%的国家卫生事业费。中国卫生部每年的消耗卫生经费为4000亿,其中用于糖尿病治疗200多亿,占整个费用的4.38%,主要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达164.51亿元,比无并发症者增加3.73倍,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医疗费用约为3700元/人/年。
3.2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4][5][6],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病情。可使患者认识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和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长期与疾病搏斗的勇气。本科研组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病人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不良生活行为纠正率达到70%以上,自我监测能力提高70%以上。
3.3社区行为干预后干预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优于对照组。表明社区行为干预对于控制血糖、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与张茂[7]、赵满红[8]、何荣忠[9]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3.4高血压是DM的严重并发症,也是DM的危险因素,应该重视血压的控制[10][11]。本研究干预后与干预前收缩压(mmHg)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社区行为干预对控制和稳定血压是有效的。
3.5饮食干预是糖尿病基本治疗措施之一[9][11]。了解吸烟、酗酒与糖尿病的关系,在控制饮食总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各种营养食物,既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又可不致因限制饮食而造成某种营养素缺乏症,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能力。长期合理的运动可以使机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增加,敏感性增强,同时促进肌肉对糖的摄取、氧化和利用,从而使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心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控制情绪、锻炼意志、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可消除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控制的中心环节之一,只有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才能及早调整治疗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通过社区干预使患者掌握血糖仪的使用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研究对象是已确诊并办理特定门诊的患者,对高危人群和未办理特定门诊的患者未作统计调查。一般来说,办理特定门诊的患者是此类人群中病情较重的老病号。因此结果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任福琳,顾秀英,胡一河。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探索。中国公共卫生,2002,l8(l0):ll59
[2]张晓昀,宋聪琳,张晶,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7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2):158
[3]本刊编辑部。2011年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应对糖尿病,立即行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1):880
[4]李文娜,杨秋莉。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体会。中国全科医学,2003,6(05):414-415
[5]万小红,彭石潜,刘晋洪,等。糖尿病患者社区行为干预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1010-1011,1020
[6]胡悒萍,张积家。社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对糖尿病伴抑郁患者糖代谢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83-1386
[7]张茂镕,沈岚,杨昭,等。社区管理与综合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效果分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5):513-515
[8]赵满红。社区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85-85,93
[9]何荣忠。2型糖尿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临床合理用药,2009,2(10):16-17
[10]徐存,美王秀,莲王秀。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行为干预效果分析。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2):4494-4495
[11]李萍,巫云,辉夏挺,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行为干预效果分析。医学与社会,2005,18(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