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红十字医院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乳腺纤维腺瘤;临床效果
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是较为高发的女性乳腺疾病,属于无痛性肿块,临床症状较为隐匿,少数患者在月经周期有疼痛感,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肿瘤数量较多,常规手术切口较多,且位于乳房表面,对于乳房美观影响较大[1]。本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救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共55例作为研究对象,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42岁,平均(32.46±7.48)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2.75±1.36)年;单侧肿瘤数量3~42枚,平均(24.53±5.80)枚,最大肿瘤直径0.3~5.0cm,平均(2.78±0.42)cm。观察组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32.70±7.29)岁,病程6个月至3年,平均(2.46±1.21)年;单侧肿瘤数量3~40枚,平均(24.75±5.93)枚,最大肿瘤直径0.4~5.0cm,平均(2.68±0.43)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全身麻醉后气管内插管,患者取平卧位,垫高胸背部,充分暴露患侧(双侧)乳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瘤位置进行定位,标记手术切口位置;沿患者乳腺下缘做切口,切口皮肤和皮下脂肪层,分离并切开深筋膜至乳房后间隙,沿胸大肌表面向上钝性分离至整个乳腺组织可完全翻起;沿乳房后间隙翻起乳房组织,根据术前肿瘤定位情况,在乳腺后方反复切开,并切除肿瘤(采用电刀切开并止血),切除肿瘤组织送检;肿瘤彻底切除后,采用可吸收线缝合乳腺后组织,确保不留死腔,创面彻底止血,从乳腺后间隙创面采用负压引流管进行引流,引流管从新开的孔处引导至皮肤外,采用美容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加压包扎胸部,并按照乳房外形调整包扎位置。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口切除肿瘤:麻醉方式、体位、术前准备、超声定位同观察组;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形状于乳房表面做放射性切口,常规彻底切除肿块,术后无需引流,术后加压包扎胸部,并按照乳房外形调整包扎位置。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复查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切除情况,同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量化评估切口愈合及瘢痕形成情况,总分为14分,0分代表正常皮肤,14分代表瘢痕外观最差。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3讨论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于乳腺下缘做切口,采用顺皮纹切口,较常规手术放射状切口更容易愈合,瘢痕相对较小,同时可隐藏在皮肤纹路中,瘢痕美观性较好。研究显示[2],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后瘢痕愈合效果较好,瘢痕硬度、外观、颜色等与正常皮肤差异较小,较常规放射状切口美容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瘢痕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中年轻女性较多,对于乳房外观影响较为担忧,但常规手术后乳房表面可留存多个手术瘢痕,严重影响乳房美观,而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则规避了这一问题。虽然乳腺下缘弧形切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乳房外观的影响,但其手术切口较长,一般可达7~8cm,才能保证顺利分离乳腺后间隙,并翻起整个乳腺组织,手术切口和剥离面较常规放射状切口更大,故增加了手术风险[3]。同时,部分研究也认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创伤较传统手术相对大,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安全性不够理想。但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未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增加不明显。总之,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勤勇,侯学忠,金光华,等.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12(9):104-106.
[2]王艳侠.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120-121.
[3]杜青陆.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6,3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