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体会

刘进荣

刘进荣(内蒙古临河区白脑包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01500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痢疾、泄泻范畴,并分五型辨治。湿热内滞证,治以清热化湿导滞;肝木乘脾证,治以疏肝健脾导滞;寒热错杂证,治以辛开苦降,散寒泻热;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止痛;脾肾阳虚证,治以补脾益温中。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辩证分型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67-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活动期炎症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常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病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滞下”、“肠癖”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成因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绪不畅等因素导致湿热或寒湿之邪蕴结于肠,胃肠血络受伤,气血不畅而形成。本病多发展缓慢,病程长,易损伤正气,导致脾胃虚弱;进一步发展则损伤阳气,易致脾肾阳虚,若湿邪为虐,缠绵难愈,日久入血,每多虚实夹杂,在正虚的基础上夹有湿阻、气滞、血瘀。

1、湿热内滞,治以清热导滞,调气活血

该型见于本病初期或发作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泻前痛甚,泻后痛减,稀粘便,或为脓血便,便后下坠,或伴身热,食欲不振,胃脘痞闷,口干,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行气导滞,方用芍药汤减,药用:炒白芍、黄芩、大黄、黄连、当归、槟榔、木香、肉桂等。若下痢白多赤少为湿重于热加苍术、厚朴。若赤多白少为热重于湿,加白头翁、败酱草;若下利频,血鲜红加生地、侧拍叶以凉血止痢。

2、肝木乘脾,治以疏肝健脾,调气导滞

本证素体情志不畅,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少食,每因情绪而加重,腹痛肠鸣,泻不下爽,赤白稀粘,嗳气少食,口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治以抑肝扶脾,调气导滞,方以痛泄要方加味,药用炒白芍、炒白术、陈皮、防风、木香、香附、炙甘草。若胸胁腹痛加柴胡、枳壳、若泻利不止加乌梅、诃子;若脾虚久泄加党参、山药。本证型要给予患者心理情绪调节,对此病的治疗颇有益处。

3、寒热错杂,治以辛开若降,散寒泻热

此证多由泻痢日久,久痢体虚,阴阳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久痢不愈,症状时轻时重,口干口苦,腹痛里急,下利脓血,可见腹冷怕寒,形体消瘦,时有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以辛开苦降,散寒泻热为其大法,方以乌梅丸为主方随症加减,药用:乌梅、细辛、当归、干姜、肉桂、黄连、黄芩、黄柏、党参、甘草等。若体虚久泻加炒白术、炒山药以健脾止泻;气血不足加炒白芍、黄芪以气血双补;滑脱久泻加升麻炭、石榴皮以升提固脱。

4、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通因通用

久病入络,由气及血形成气滞血瘀证。临床多见肠鸣腹胀,腹痛拒按,泻下不爽,胸胁胀满,嗳气食少,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食少,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治以行气活血,通因通用,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药用:当归、赤芍、炒白芍、肉桂、小尚香、干姜、元胡、五灵脂、薄黄、香附等。若有热象加红藤、马齿苋,若见畏寒身冷加细辛、补骨脂以温补肾阳;若腹痛明显为瘀血重加焦山楂、制大黄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5、脾肾阳虚,治以温肾补脾、涩肠止泻

本证多为久泄后期,伤及脾肾,全身机能减退。临床表现为身倦乏力,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夹有脓血,遇冷加重,五更泄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脾肾双补,温阳因肠,方以真人养脏汤,药用:党参、炒白术、炒白芍、肉豆蔻,诃子、木香、米壳、党参、炙甘草等。若畏寒肢冷加制附子、肉桂以暖下元;若气血不足加黄芪、当归以益气生血。

6、溃疡性结肠炎除内服药外,还可配合灌肠以增强疗效。灌肠药:珍珠粉、三七粉、白及粉、大黄炭粉、配锡类散保留灌肠。

7、临床体会

溃结初起,湿热蕴结大肠,此时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常用药物如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黄连等;便血多加地榆炭、黄芩炭等凉血止血药,腹痛甚加炒白芍、元胡;溃结缓解期以脾虚为主,治疗当以健脾补气,方用六君子汤,若湿热残留未尽,可用少量黄连、马齿苋。由于此病的根源为免疫功能低下,脾胃虚弱,所以扶正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但要处理好邪正这对矛盾,做到扶正而不留邪,袪邪而不伤正。“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邪留大肠,气机阻滞,传导失司表现为腹痛下坠,里急后重,下利脓血。在治疗过程中应加木香、槟榔等行气化积之品;溃结初起,虽见下利,实邪为主,应用“通因通用”之法,在清化湿热基础上加行气导滞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病情日久,邪去正伤,脾肾阳虚,大肠不固,可见五更泄泻,大便滑脱,此时在健脾温肾的基础上加固涩之药如赤石脂、乌梅、五味子等。导滞与固涩视病情的变化要灵活掌握。

8、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32岁,2012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于10年前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曾用中药、西药治疗,反复发作,终未痊愈。2周前因食“火锅”而复发。2012年2月6日电子肠镜示: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刻诊:大便日行3-5次,粘液多夹有脓血,里急后重,痛苦面容,舌红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内滞兼有血瘀,治以清化湿热,行气活血,方用芍药汤加减:炒白芍15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当归15克,白头翁15克,槟榔10克,马齿苋15克,生甘草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2年2月17日二诊:上方服完后,大便每日2次,脓血消除仍有粘液便,下坠感消失,舌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上方去马齿苋,槟榔加薏苡仁30克,三七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2年2月26日三诊:服上方后大便每日1次,无粘液便,舌有瘀点,苔薄白,脉弦。嘱其交替服用参苓白术丸、血腑逐瘀丸,每日各1次,每次6克。连服1月以善后。

参考文献

[1]张声生、脾胃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衬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