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蓉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孕激素受体(PR)、凋亡抑制基因Bcl2、Bax蛋白在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中的表达,探讨PR与Bcl2、Bax的关系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以选择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PR、Bcl2、Bax在患者异位及在位内膜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异位内膜PR、Bcl2表达低于在位内膜(P<005),异位内膜Bax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05),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PR、Bcl2、Bax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位及异位内膜中Bcl2和Bax的表达均与子宫内膜周期性改变无关,不受卵巢激素调节,腺肌症细胞凋亡持续性减弱,增殖性能持续性增强。
【关键词】子宫腺肌症;孕激素受体;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20002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约半数患者合并子宫肌瘤,约15%患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可能与高雌激素的刺激有关。孕激素具有雌激素拮抗作用,孕激素类药物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典药物。多数学者认为AM患者子宫内膜细胞凋亡减弱、增殖增强与发病有关。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M在位及异位内膜上PR与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情况,探讨PR及相关凋亡蛋白在AM细胞凋亡与增殖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AM患者80例,年龄36~52岁,术中取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AM,其中增殖期40例,分泌期40例。对照组40例(正常内膜组);年龄27~44岁,为生育年龄妇女正常子宫内膜,其中增殖期20例,分泌期20例。符合以下标准:①月经周期规则,经量中等;②无宫内节育器、不明原因的不孕症及能分泌激素的卵巢肿瘤等;③诊刮无明显子宫内膜病变;④至少6个月内未服用甾体类激素(包括避孕及流产药物)。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标本离体后经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每份切片连续切片4um*5张,1张为HE染色作月经周期分期及进一步确诊,其余作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按说明书操作。一抗工作液均以1:50浓度。阴性对照以PBS抗体稀释液代替一抗。阳性对照采用已知的乳腺癌组织切片。以上试剂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结果判定:
免疫组化采用双盲法观察,其判定按VOLM等的判断标准:①选择染色均匀对比好的区域,在400倍视野下计数着色细胞占视野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共计5个视野,取平均值,以着色细胞占视野细胞总数的多少分0~3级:0级:0;1级:<25%;2级:26%~50%;3级:>50%。②按着色细胞强弱分0~3级:0级:阴性;1级:弱;2级:中;3级:强。③将①、②两组级别的数值之和作为最终判断结果。0为();1~2为(+);3~4为(++);5~6为(+++)。采用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别定量测定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相对应期别内膜细胞PR、Bcl2、Bax的表达情况:以切片中细胞着棕黄、棕褐色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在高倍(*400)光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测出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OD)值,即为PR、Bcl2、Bax的表达量。光密度值与PR、Bcl2、Bax表达量成正比。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多样本KruskalWallis及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等级相关分析法。
2结果
21PR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AM组异位内膜PR表达低于正常内膜(P<005)及在内膜(P<005)。正常内膜PR增殖表达高于分泌期(P<005),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PR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Bcl2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正常内膜Bcl2表达低于异位内膜(P<001)及在位内膜(P<001)。异位内膜Bcl2表达低于在位内膜(P<001),正常内膜中增殖期表达均高于分泌期(P<005)。AM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Bcl2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Bax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正常内膜Bax表达高于异位内膜(P<005)及在位内膜(P<005);异位内膜Bax表达高于在位内膜(P<005),正常内膜组中分泌期表达均高于增殖期(P<005)。AM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Bax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PR、Bcl2、Bax在增殖期与分泌期表达的比较:正常内膜组PR、Bcl2、Bax增殖期均高于分泌期(P<005),AM组中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分泌期(P<005),AM组中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PR、Bcl2、Bax无论在增殖期还是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过去50多年中,尽管提出了很多子宫腺肌症的发病学说,如内分泌学(甾体激素)、免疫学、细胞增殖、凋亡等各个方面均难尽其善。其中广为接受的是基底内膜缺陷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2]。近年研究发现,位于子宫内膜肌层交界面(子宫肌层的内1/3的子宫结合带的周期性,规律性运动保证了子宫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而其异常收缩运动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3]。可因妊娠分娩、刮宫等使子宫结合带受机械性损伤或物理损伤造成子宫过度收缩功能障碍,削弱基底层的防御功能,使细胞间的物质和信号传递减弱。正常结构扭曲而易致内膜组织向肌层内陷、浸润生长,进而形成子宫腺肌病[4]。
本组资料提示,无论是增殖期还是分泌期,AM组在位内膜PR表达均高于异位内膜,这种改变减轻了体内性激素周期性波动对在位内膜细胞生长的影响,使在位内膜细胞持续低水平增殖。而异位内膜上PR相对于在位内膜的减少,可能导致其降低或失去对雌激素控制的反应性,因此推测可考虑相对增加PR含量来限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新里程碑,中华妇产科杂志,2005,40(1):4951。
[2]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4):241242。
[3]刘竞艳,万业达,子宫结合带正常MRI表现的组织学基础,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257260。
[4]萨日娜,宋静慧,子宫结合带超微结构及间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变化与子宫腺肌病发病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45(10):762766。
[5]SchroderAK,DiedrichK,LudwigM,Medicaltherapyofendometriosis,IDrugs,2004,7(5):45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