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

李壮

阜阳市水利基本建设管理处安徽省阜阳市236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基于河流保护的实际需求,部分区域采取河长制的河道治理方式,以权责明确的污染防治体系,推动河流湖泊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河长制的工作效能,文章以河长制为基点,结合河道保护技术优势,开展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工作,在相关理论原则的框架下,将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落实到实际为全面提升河道工程保护工作效率,加强河道管理,促进河道整治,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河长制;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实施

引言

基于河道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有效治理非法排污、设障、采砂、围垦等河流湖泊问题,提出河长制的水体环境治理理念,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流湖泊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实现对重点河流湖泊、水域的综合治理与动态监控。为了实现进一步发挥河长制在河流湖泊治理的积极作用,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河长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单一以及不对等的情况,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传统河长制管理体系的升级优化,并利用移动终端、GIS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形成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河长制度体系。文章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出发,构建河道保护管理系统应用体系。

1河长制中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实现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

河长制中河道保护管理系统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河长制中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基本要求以及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操作模式满足切实满足使用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技术人员才能够以现有的技术资源为基础,构建河长制中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运行新机制。

2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途径

2.1基础数据的设计

在进行基础数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从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入手,将河道地理区域情况作为底图,将河道数据、水利情况等数据进行叠加,从而将河道水系结构、污染分布、治理情况、污水管网等信息进行去全面呈现。对于属性数据,则需要与水利部门进行沟通,得出全面报告,例如河道信息、河长通讯录、治理方案以及水质标准等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形成全面数据模式,满足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活动中对于数据信息的使用需求。

2.2系统架构的设计

在进行系统构架的过程中,需要以数据为核心,采取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的基本流程,将河道实时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并将数据进行叠加处理,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呈现网络。通过系统框架,形成标准体系、数据层、采集层、支撑层与应用层的子系统结构模式,借助于对子系统结构模式框架的构建,满足不同河道治理工作的基本需求。

2.3信息流设计

为了充分发挥河长制的管理优势,需要进行河道信息的分流,将河道保护的任务进行层级划分,使得不同河道的管理者明确自身的河道管理内容以及现阶段河道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提升河道保护管理的全新机制。

3河道保护管理系统实施路径

3.1建立河道信息数据库

建立河道信息数据库,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河道空间信息、河流特性信息、河道工程信息、水资源信息以及无堤防河道保护区信息。在健康等级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以GIS作为技术平台,借助于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技术框架,将不同的数据进行接入,并且进行不同空间数据的加载,在加载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控制节点—控制河段—对应陆域”的叠加关系,形成河道信息的可视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预警因素注入到河道健康等级工作的评定过程中,预警因素将河道健康等级划分为绿、蓝、黄、红、黑五个等级,让河道健康等级更加直观,为后续河道污染治理以及河长管理职责的发挥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3.2开发河道管护特色的信息平台

开发河道工程保护范围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信息更新、数据查询、分析统计。针对河道管护业务的实际需求,通过需求调查,详细分析用户的实际需求,利用地理信息开发技术,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河道管护数据及相关信息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具有河道管护、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特色的地理信息平台,从而可以图形化显示河道资源信息、河道保护范围、地理环境等资料信息。

3.3划定河道工程保护受益范围

对流域面积50km2以上天然河道的防洪工程体系的保护范围进行确定。通过对河道工程防洪工程体系分析,河流水文计算分析、河流断面洪水水位算法分析、河流断面淹没分析,结合地形地势特性,划定河道工程保护受益范围,明确河维费征收对象。制作河道工程保护范围信息图册,作为河道维护保护费征收参考依据。

3.4建立二三维应用平台

充分应用GIS技术,实现二三维河道管理信息应用,实现保护范围信息展示。建立基于二维和三维的景观系统,形成三维可视化综合平台。通过二维数据整合和加载,数据配图和美化,基础地理数据及河道工程空间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充分分析和挖掘二维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把三维景观系统同二维系统有机结合,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和互为补充的二维三维应用系统。

3.5对河流综合保护系统科学使用

为了确保分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河长管理体系的全覆盖,工作人员以科学性原则为引导,将综合保护系统纳入到河长制度体系内,充分利用河道保护管理系统的技术能力,将河道保护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地图、报表、统计图等多种方式进行呈现,帮助各级河长及时、快捷地获取负责河道的相关信息,了解河道水质与污染情况,并与现有的城市管道排污系统进行对接,对污染源的具体信息进行明确,这就为后续河道污染治理工作和人员配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极大地降低了河长开展工作的困难程度,提升了河道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3.6河道保护成果分析

河道保护成果分析工作能够对河道污染源的基本数据、水质监测信息以及河道污染治理工作的重难点进行全面理清,在数据理清的基础上,以实用性原则为引导,对河道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对河道保护环节进行优化,避免冗余环节对于整个河道保护成果分析工作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将实时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河道污染情况的科学评估。例如对河长负责区域内水质变化、河网改造与排污工程进行全面汇总,并形成遥感影像,将河道保护成果进行呈现,为后续河道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此段内容未有提及健康等级工作,是否加句体现一下。

结语

河长制体系下河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工作的开展对于现阶段河道污染治理工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以现有的技术体系为框架,不断进行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工作,以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为引导,推动河道保护系统在河长制下的实施,以期形成现代化的河道保护体系,确保河长管理职责在实践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于恒飞,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6,34(7):608-614.

[2]周吉,李锡华,徐洁文,王浩渊.基于Spring框架的无锡“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工程,2016,19(9):41-43.

[3]林顺海,陈峰,赵国庆,张鹏.基于“河长制”下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7,45(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