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林(四川省旺苍县正源乡中心小学校四川旺苍628215)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4-0076-01
词作为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对语言的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词语教学是通向语文学习终极目标的一座桥梁,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对文字去触摸和感悟,从一个个词语开始构建或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下面是我通过三“悟”巧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具体做法,分享与大家。
一、巧用知识迁移“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于是,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词语小竞赛,对一些由熟字组成的新词可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自“悟”。
如在教学词语积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出示词语后)看谁读得正确,然后想一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仰望浏览窥视眺望巡视注视
张望俯视探望欣赏饱览观察
怒视瞻仰凝视目睹侦察端详
(由于要求不高,学生读词后很快说出这是一组带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师:根据下面词义选出词语,谁先举手,回答权归谁,答对一题10分。
仔细地看()恭敬地看()向远处看()
气愤地看()粗略地看()向四周看()
偷偷地看()注意地看()向上面看()
尽情地看()和善地看()向下面看()
(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积极抢答,争先恐后地说出结果。)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又补充出“鸟瞰、瞅、瞧、了望、环视”等,他们头脑中的已有经验
也被发掘了出来,进行了词汇量的扩充。)
师:这么多表示“看”的词语,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它们?
生:可以把它们归类进行整理,一类类地记下来。
师:那就请你们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吧!
(学生有的把“看”按照看的方位、看的态度、看的程度进行了归类;有的把词语中带有“视”“看”“望”的各分为一类;有的按照一字词、两字词、四字词的方式归类。)
师:现在你再请同学为你进行一次测试,表示“看”的词语你记住了几个?记住十个以上的同学请你想一句赞扬自己的话。
(有了铺垫,完成这项要求水到渠成,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积累词汇的方法教学顺利完成。)
师:(出示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摘抄册子)看,这些词就是已经毕业的XXX在这本小册子中积累的词语,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们也可以像他那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呀!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争着传看这几个摘抄本。第二天马上见行动,每人都带来了一个摘抄本,竞赛达到了预期效果。)
还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利用板书回顾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成语来替换文中语言:“用力猛劈”、“天地分开”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开天辟地”;“顶着天蹬着地”,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成语来说――“顶天立地”。这样就会实现成语原意的成功迁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文制宜地结合成语积累和运用,是成语积累和检测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联系生活感受“悟”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可联系学生生活感受,引导学生自“悟”。
在教学中,我把一些学生难理解的成语转化为直观事物,将学生带至现场,或利用视频、图片等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聆听讲解,让成语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成语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学生带到校园里,或者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我再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肃穆”一词,这一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在烈士墓前扫墓时的场面去想象。小学生很自然就会讲出:“清明节,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听烈士事迹的介绍,当时全场肃静无声。”还可引导学生再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场面?小学生讲:“我爷爷去世,开追悼会也是这样的。”只要联系生活,亲身体验,小学生自然就会说出“肃穆”是严肃恭敬的意思。
三、结合课文情节“悟”
词语运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必须首先考虑语境,引导学生自“悟”。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词语理解能力的最佳途径。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积累词语,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提高了的对语言的鉴赏力。比较典型的是一次在讲《穷人》一课时,我曾设计了“品一品”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仔细思考渔夫对桑娜说的一句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先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字面理解,再让学生把句子中的“熬”字替换成其他字,如“扛”、“度”、“挺”、“撑”等一系列词语,最后再用“熬”字与它们进行比较。
学生小A说:“‘熬’”说明渔夫一家人将非常穷困。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现在还要养西蒙的孩子,生活质量就更差了。这种苦,只有‘熬’字才能将其充分表现出来,而‘度’字则不能体现出来。”
学生小B说:“‘熬’”还说明这种艰难的日子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渔夫和桑娜要把那么多孩子拉扯大,多不容易呀!在孩子们长大成人前的十几年里,渔夫一家人会生活得十分拮据。“扛”、“挺”、“撑”都不能表现这苦日子的长。
我说:“大家很聪明,都体会到了‘熬’字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东西。但这还仅仅停留在表面。难道作者用‘熬’字就是为了体现出日子很苦、很长?我们讲过:‘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请大家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下思考。”
经过我的一番引导,学生小C举起了手:“我认为,‘熬’字所表现出来的‘苦’和‘长’,不仅是指这家人以后生活困难,更是为了赞美渔夫一家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优良品质。渔夫明知以后的日子是要靠‘熬’,却仍义无返顾地收下了西蒙的孩子。这个字,突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使以渔夫为代表的穷人显得越发高尚了。”
这样的学习无疑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我,学会体验情感,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这个成语,可先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弄清文中的“雪”与“炭”分别指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文中的“雪”指的是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炭”指的是大娘冒着敌人的炮火给志愿军送的打糕,志愿军空着肚子战斗了一天一夜,他们最需要的是食品,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困难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学生也就理解了“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真正的引申意思——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
总之,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通过巧用知识迁移、联系生活感受和结合课文情节,定能“悟”出词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