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视觉景观与旧城区建筑重组--以黄鹤楼下中华路片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城市视觉景观与旧城区建筑重组--以黄鹤楼下中华路片区为例

吴珏胡琦

1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吴珏430000

2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胡琦

摘要:本论文针对城市景观视觉艺术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流程进行总体概括阐述,明确在城市视觉景观的介入点,并结合武汉黄鹤楼下中华路片旧城区建筑景观,采用长时间的观察和调研的方式,找出内在规律,提出在城市“成长”过程中视觉景观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视觉景观旧城区建筑表皮重组

当下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的不断扩张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修复的损伤,城市的无序膨胀而产生的“城市病”,严重阻碍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也降低了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利用视觉审美方式对老城区进行修复,展现城市的艺术内涵,是有度控制城市扩张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艺术处理节约能源,合理规划布局旅游线路,复兴曾经辉煌的商业区,重新构建和诠释新型城市赋予文化内涵的视觉美感。

城市景观视觉艺术

城市景观视觉是生活环境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客观影响,通过视觉感受刺激,从内心表现于外的情绪反应。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城市面貌,同时也影响生活其中的人们的视觉审美的价值取向,针对城市中不同的区域景观的视觉艺术应遵循相对应的设计策略,首先是对区域的整体分析。包括:对区域尺度在城市活动的表现,明确区域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对现有交通干线中对区域的景观分析;提升区域街道视觉品质,充分考虑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态度;针对建筑表皮特殊构件的配置和设计,减少不同建筑物尺度和材质上的不同,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以旅游路径为导向的视觉感受分析等方面系统分析,其出发点是考虑自然物的视觉场或受人构建的带有特殊意义的视觉场给人传递的信息,而人们是主动融入,还是被动迎合的情绪,是景观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因素。分析采用的方法:1)价值法:以价值为基础的视觉分析方法,它包括在空间视觉表格中展示出设计信息,以帮助设计师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应性的设计决策。2)观察法:为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明确观察对象、目的和中心,制定观察计划、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规定统一性标准、分阶段拟定观察提纲。3)调查法:通过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4)类比法:视觉艺术的格式塔心理理论以阿恩海姆、贡布里希、格列高利等著名学者的理论精华为基础,对城市视觉景观的设计效果带给公众心理的反应。景观视觉艺术的研究需要一个系统、严谨的程序。包括:明确研究范围、对象、达到目标;确定核心价值取向;为研究过程进行规划;信息收集;视觉方案表现;视觉景观评估。程序是不断循环认证向前推进的过程,是验证评估体系的适宜和合理性的有效途径。

黄鹤楼下中华路片区视觉景观策略

黄鹤楼下中华路片区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老城区-----司门口有着浓郁的商业历史,百年老店曾经在这里铸就辉煌;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是家喻户晓的5A级国家旅游景区,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承载着武汉记忆的长江大桥,任何站在桥下的武汉人都会为之动容;滨临长江的优越景观环境,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博大情怀,令人澎湃。长江边大桥也是市民最愿意聚集交流的场所,其原因在于武汉气候炎热,城市中的热岛效应,使居民更喜于室外纳凉,而长江边由江水形成的微气候,调节局部区域温度和湿度;也是人们面对建造了五十多年的大桥,追忆、沉淀、静思过去的辉煌历史的场所。黄鹤楼和长江大桥下、长江边,是展现武汉悠久历史、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滨江景观整体面貌的窗口,构建公众对此区域的认同感,提升武汉老城区的活力和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黄鹤楼和长江一桥作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身名远播,四方来客慕名而来,凭借艺术院校对视觉审美的敏感性,根据不同对象的价值需求,对区域多视点的观察,使其构建的区域,从鸟瞰、俯视、平视、仰视等多种视线角度。设计流畅、可识别的交通流线,秉承标志建筑的历史文脉。

中华路片区的设计中通过实地调研、信息收集、诊断式访谈观测和场地与气候分析等手段,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结合区域内实际状况和可修缮条件,寻求老城区在当下,多重功能的复合运用,成为人员流动、聚集场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区域竞争力。前期对区域的系统调研,对建筑建造年代、建筑高度、可利用房屋、可利用区域、容积率、密度、道路系统、功能分区进行分类和归纳。随着公众审美认知的觉醒,人们观察视觉景观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更多的是对内在精神需求的渴望。资讯的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人们由单纯的“拿来”套用的方式逐步被摈弃,关注本土文脉,寻求地域归属正与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渴望相契合。中华路区域北临长江、西靠武汉长江大桥、处于南面蛇山黄鹤楼下,特殊性造就了多视点观察的视觉景观,特别是从黄鹤楼和长江大桥上鸟瞰视角,确定了初次到武汉游客建立城市第一印象。设计将对文脉的情感和环境的陶醉融入建筑表皮的重构中,并运用高新技术和视觉审美的完美结合,从视觉美学的角度结合区域环境,进行多视点、不同时段观察,对老旧建筑外表皮修缮与美学的结合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景。采用视觉资源管理对黄鹤楼上、大桥上、临江大道等多视点、不同时段对目标区域长时间观察,寻求视觉景观规律,将可以用和不可用的景观特征都列入清单,且以不同的图解方式记录下来,并根据它的视觉重要性进行分级。并考虑观赏者的数量和类型,观赏时间的长度,观赏过程的相对质量和相对密度;根据前景、中景、远景的贡献来评价每一个视觉景观;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形象方面占优势要素;考虑景观容量,收纳变更因素。观察的方法、角度、在设定路径上运动的视觉景观等,决定了建筑景观表皮的重组方式,也是与当代公众的价值取向一致。

中华路片区的观察视点,使景观与建筑的层级界面趋于模糊,远景的宏观印象给人的视觉感觉更为深刻。重组更注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融合表达,是现代以低碳理念和技术手段表达具有观者共鸣的视觉景观。从视觉感受的特殊性出发景观表皮的重组手法包括:多种质地的重组;色彩的重组;空间尺度重组;立面层次重组;屋顶景象重组;空间界面重组。各种手法的复合运用把视觉景观考虑是一副挂起的画面,一副变化多端的全景。是一个主题,恰如其分的处理类似于主题变量的音乐创造。更是生活状态的体现,精神追求的画面表现。

结论:

视觉艺术感受虽是人对客观事物最直观的、感性的瞬间反映,但其内在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综合体。设计师构建一个赏心悦目的视觉景观,需要科学规划和心理引导。更新老城区建筑景观视觉是将旅游、商业、休闲、文化、技术、环境、人文、美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特定区域功能的复合叠加。景观视觉设计依据区域现实条件,运用美学原理,结合低碳技术,以多视点、不同时段的观察方式,挖掘区域文化内涵,通过建筑景观表皮的重组表现形式,达到动态条件下,多维、立体的视觉审美感受,构建城市新的风景线。为武汉市政府提供老城区改造的新思路,创造一个公众都积极参与的集旅游、休闲、饮食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聚集地。在多维空间中进行视觉艺术处理,并传达于融入其中的公众,而公众又以主动参与、反馈,并以流动状态感受不同视角传递丰富多样的信息。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前提条件的老城区景观重组,具有其他区域或地区视觉景观建设的借鉴、实际运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人民美术出版社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