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对提高偏瘫型脑性患儿下肢肌力的疗效。方法: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68例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传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悬吊技术,对比两组患儿实施不同康复方式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8例(52.94%),康复有效患儿15例(44.12%),康复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1例(32.35%),康复有效患儿18例(52.94%),康复总有效率为88.24%,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儿之间的康复总有效率,得出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悬吊技术康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下肢肌力指标,临床康复总有效率较高,对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悬吊技术;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力;疗效
小儿脑瘫是婴幼儿在出生后的一个月时间之内,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其临床表现为患儿的中枢神经障碍、肢体功能性障碍、反射异常等,同时患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电线、语言障碍等[1]。脑儿脑瘫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混合型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运动障碍型脑性瘫痪和痉挛型脑性瘫痪,其中痉挛型脑性瘫痪是脑瘫患儿的常见疾病,以偏瘫型脑性瘫痪为高发类型,其治疗重点是提高患儿的下肢肌力。因此,本院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悬吊技术,取得良好临床康复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并研究本院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共收治的68例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所有患儿均经过临床诊断被确诊为偏瘫型脑瘫,将所有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34例,年龄范围为3到10岁,平均年龄为(4.32±2.29)岁,身高范围为81cm到106cm,平均身高为(90.71±1.97)cm,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30例,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康复方式
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治疗方式,以物理治疗为主,通过牵引运动扩大患儿下肢关节活动程度,提高患儿下肢肌群肌力,抑制异常姿势,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同时给予作业治疗,以便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1.2.2观察组康复方式
观察组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训练方式,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训练内容,第一,蹬踏训练,将患儿的足部放置于踏板之上,通过踏板与悬吊带的牵引提升患儿的下肢力量;第二,伸髋肌群训练,患儿处于仰卧状态之中,将患儿的脚踝部位放置于悬吊带中,引导患儿深伸髋,与患侧部位保持平行,并进行适当保持;第三,屈髋屈膝训练,患儿呈俯卧状,借助悬吊绳的力量通过上肢支撑,促使身体保持一条直线,并进行屈髋屈膝练习,最后舒展下肢;第四,蹲起训练,将患儿的下肢放置于悬吊带之中,进行下肢伸展练习。
1.3疗效判定指标
以脑瘫运动功能判断系统为依据[2]。显效:分数≥10分或功能提高程度>15%;有效:分数<10分或功能提高程度介于1%到14%之间;无效:分数或功能提高程度无变化或下降[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用P表示,若P小于0.05,就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康复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观察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8例(52.94%),康复有效患儿15例(44.12%),康复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显效11例(32.35%),康复有效患儿18例(52.94%),康复总有效率为88.24%,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卡方t检验对比两组患儿之间的康复总有效率,得出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在日常活动、生活之中以健侧肢体为主要活动方式,加之自身功能障碍的影响,下肢肌力活动程度明显受限,并且随着病程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将逐渐提高,严重影响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日后生活,因此,采取积极合理的康复方式,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肌力关节活动程度,成为相关医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悬吊技术作为康复训练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下肢肌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悬吊技术可以加深患儿康复训练的肢体集群深度,进一步改善患儿下肢肌肉的伸展收缩能力。悬吊技术康复方式以现代康复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通过牵引、减重、放松等医学技术扩大患者关节活动范围,进而逐渐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4]。
综上所述,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实施悬吊技术康复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下肢肌力指标,临床康复总有效率较高,对改善患儿的身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基金水针位点注射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14A630030)
通讯作者:李恩耀(1975-),男,河南信阳人,博士学位,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吉增良,邓增稳,王晓东,段晓丽,于若琳.悬吊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15,12:1918-1920.
[2]宋凡旭,李晓捷,程春凤,何佳静.水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肌力肌张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04:331-333.
[3]凌昕.悬吊技术对提高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肌力的疗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1:66.
[4]谢财忠,唐军凯.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技法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4,24: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