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400084)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58-02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重复的侵入性创伤体验、持续的警觉性增高,以及对相关场景的持续性回避三大核心症状[1]。交通事故是一种严重的突发应激性生活事件,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应激反应。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交通事故较自然灾害更为常见,车祸导致的交通伤逐年增多,因此有效避免或减少车祸后引发PTSD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对车祸伤员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探讨车祸伤后急诊科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对预防PTSD发生的影响及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因车祸伤入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患者52例,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0~47岁,平均34.6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9例,中学23例,小学10例。52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受伤程度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1)伤员损伤评分表(iniuryseverityscore,ISS)测评分数在l0分以上(含),20分以下的重伤员;(2)年龄18~55周岁;(3)文化程度在小学文化及以上;(4)自愿接受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既往精神病史及家族史者;(2)严重颅脑损伤;(3)短期内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者。
1.2评定工具
1.2.1伤员损伤评分表创伤评分法是对伤员伤情严重程度评定的标准方法。ISS≥20分定为危重伤员,10分≤ISS<20分定为重伤员,ISS<10分定为轻伤员。
1.2.2PTSD-SS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自评量表,共有24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方法,总分≥50分为阳性,得分越高表明应激障碍越严重。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心理干预组除给予对症治疗外,提供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therapy,CBT)进行心理干预。CBT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等外在表现,更深层次地分析其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旨在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以及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人院后前7d给予心理干预1次/d,30min/次,第8天后改为1次/周,50min/次,共进行为期1个月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1.3.2评价方法从入院接受治疗开始计算,1、2、3个月后分别测试PTSD-SS,评估患者PTSD症状,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结果
在入院接受治疗后1、2、3个月,心理干预组出现PTSD分别为1、3、1例,共4例,发生率13.3%;对照组发生PTSD分别为9、2、2例,共13例,发生率43.3%。对照组PTSD发生率高于心理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0,P=0.0078)。
2.讨论
对于车祸导致的严重外伤,现有的急救模式只注重针对具体损伤的部位进行抢救治疗,忽略了伤员精神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无颅脑外伤史及昏迷史的患者,很多PTSD的症状如睡眠障碍、控制不住回想创伤经历、感到与人疏远、与亲人感情变淡,以及反复出现创伤性内容的恶梦等,往往被误认为是“正常现象”从而未及时治疗。这样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家人负担,还会延长治愈时间[2]。
刘光雄等[3]研究指出,车祸伤后患者PTSD检出率为40.7%。但由于临床医师的忽视,以及患者本人和家属对于PTSD的识别闲难,对于高速公路交通伤的患者出现PTSD不仅治疗不及时,预防更是一块空白。另外,目前对于PTSD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Tucker等[4]研究表明,给予帕罗西汀20~50mg/d能够有效改善PTSD三大核心症状,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5)。也有报道应激早期应用苯二氮类药可预防PTSD的发生,但是长期应用易出现药物依赖,停药会出现戒断反应,所以药物治疗不宜作为预防PTSD的首选[5]。
本研究表明,应用早期心理干预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PTSD的发生率,对于车祸伤员的救治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临床实施推广的难度在于,首先需要提高伤员本人及家属对于心理干预的接受程度;其次,全国范围内在急诊配置专职心理医师尚未普及,若只能以会诊和协助诊疗的方式对因车祸交通伤人院救治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流程繁琐必然会影响治疗进度;再次,心理干预的费用对于一些家庭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鉴于此,结合笔者诊疗经验,建议为救援现场的工作人员、转运伤员的紧急医疗人员,以及接诊的急诊科医师普及早期心理干预技术,第一时间为伤员提供心理援助。该类人员并不一定需要长期的专业培训,很可能仅仅是紧急状况下施救者的语气或是简单的几句询问就可以给予伤员内心莫大的安慰和支持。待伤者生命体征平稳以后,再请专职的心理医师或精神科医师进行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何跃,张洪涛.创收应激障碍的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46-2347.
[2]施建国,侯振海,周继红,等.高速公路交通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12):934-936.
[3]刘光雄,杨来启,许向东,等.车祸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8-20.
[4]夏俊杰,刘志荣,施建国,等.高速公路车祸创伤后应激障碍l8例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6):571-572.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I叶J版社,200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