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经和(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医院山东曲阜273165)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015-02
【摘要】本文通过对132例肺纹理改变的病理及X线分析,讨论了肺纹理改变的原因及X线表现,以求达到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目的。
【关键词】肺纹理X线分析病理
1临床资料
本文所报告的132例肺纹理改变的病例,均为我院1990-2009年随机抽出的门诊病例和部分较完整的住院病例。部分是门诊中发现,部分是在健康查体中发现,部分是经特殊检查及手术证实,部分经随访得以证实。其中男102例,女29例;吸烟者83例。最大年龄90岁,最小年龄5岁。心脏病患者1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80例,支气管扩张症10例,肺间质性变12例,机化性肺炎3例,慢性肺炎吸收及肺结核修复局限性纤维化14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1例。
2病理及X线表现
2.1先天性心脏病本文见到房缺1例,室缺2例。由于左心的血液通过缺损口流入右心,使之排入肺动脉的血量增加,压力增高,肺动脉血管扩张、扭曲。其X线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强、增多,边缘及肺野清晰,增粗的肺纹理可呈圆点状可扭曲变形。
2.2继发性心脏病7例继发性心脏病患者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3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1例合并关闭不全。其X线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并可见到杂乱的网状影,外围纹理变细,肺野透亮度减低。原因是肺静脉血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发生肺淤血所致。
2.3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20例,慢性支气管炎60例,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1例。急性期支气管壁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粗,边缘清晰,以双下肺为著。慢性期由于支气管反复感染,管壁内外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肺纹理显示增粗,增浓、扭曲、分布紊乱或呈网格状,边缘模糊,并有“双轨征”,肺野透亮并降低,呈弥漫性朦胧状态;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有明显的弥漫性肺气肿的征象。增粗的肺纹理相对变细,间距增宽,走行平直,边缘清晰。
2.4支气管扩张10例支气管扩张症中,柱状扩张3例,囊状2例,混合扩张5例。由于支气管扩张造成的分泌物不能排出,导致支气管阻塞,可引起肺不张,使胸腔负压增加,破坏了支气管壁受到牵引,加重扩张。其X线表现为:肺纹理呈杵状、柱状、囊状及蜂窝状改变,以右肺中下野及左肺中下野为著。
2.5肺间质性病变12例肺间质性变中,8例间质性肺炎。炎症主要累及支气管壁及周围组织、肺泡壁及淋巴管。由于小支气管的炎性阻塞,可造成局限性肺不张或肺气肿。其X线特点为:双肺门增大,结构紊乱模糊,肺纹理增多,走行紊乱或呈网格状,其间可见小点状致密阴影(肺不张)及小透亮区(肺气肿),并以中下野为著。4例老年患者在无明显肺部症状情况下,亦出现了上述表现,可称之为老年性间质性病变。
2.6肺纤维化14例肺部局限性纤维化均为肺结核修复及慢性炎症造成。X线表现为:肺纹理局限性增多,呈线状、条状或垂柳状改变,肺门可因病灶的位置不同而有所改变。
2.7其他机化性肺炎3例。由于伴有肺组织的慢性炎症、轻度化脓改变及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支气管狭窄、扩张及畸形性支气管炎。X线表现为:病变区内可见条状阴影,伸向肺野。支气管哮喘2例,其中1例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由于支气管壁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加,致管腔狭窄、阻塞;肺泡弹性破坏,吸气量大于呼气量,肺泡内残余气增多,形成肺气肿。X线特点为:肺门阴影增深模糊,肺纹理稀疏,走行平直,肺内可出现大块或局限性肺不张阴影。
3讨论
肺纹理主要由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构成,但是,肺间质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肺纹理构成。肺纹理改变除某些疾病间接引起外,就气管支气管本身病变而言,在门诊中最为常见,而且多见4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人,根据我院不完全统计,凡是有肺纹理改变的病人,有20年教龄的知识分子及常年接触粉尘的建筑工人占75%以上,所以肺纹理改变与专业有着相当密切关系。
肺纹理在病理状态下增多、增粗或变细等改变,均为肺血管内血量增加或血量减少;支气管管壁增厚或扩张及管腔内分泌物充盈;淋巴管扩张;肺间质异常改变;慢性病灶愈合时形成的纤维化等原因造成。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肺纹理改变各有其特点,循环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肺淤血而致血管扩张者,肺纹理粗而不乱;间质性病变者,肺纹理乱而不粗;淋巴管炎者呈串珠状;慢性支气管者可出现双轨征;肺纤维化呈网状、粟粒状;支气管扩张者肺纹理呈杵状、柱状、囊状。在分析肺纹理改变时,应熟练掌握其正常X线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肺纹理改变所反映的疾病。
本文所报告的132例并不能代表所有肺纹理改变所反映的病症。其他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白血病、脚气病、胶原系统的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结节病、贫血病等也有可能。所以在观察肺纹理改变时,一定要做到胸中有数,分清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而确系异常者需结合其他X线表现进行细心分析、推理,找出其所引起的原因,才能达到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