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设计提问艺术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①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②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③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④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⑤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1、避免“一般问”无备而问、无疑而问、无趣而问、不懂不问
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提问:先由教师表述一个结论,再由学生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种提问毫无思维价值仅造成了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气氛,事实上,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思考,只是人云亦云,更有甚者只是“看教师脸色行事”。提问是一个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提问,让学生从没有疑问的地方找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由此可见教学中忌无疑而问,倡导激发疑问进而探求真理。
克拉克在《中学教学法》中指出:“使学生注意教师提问的最好办法是一些真正有趣味、能发人深思的问题,诱导答案的问题,能泄露答案的问题,否则,问题便索然无味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疑问、激发趣味的过程。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愿意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且在兴趣的激发下,积极主动地感知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随之加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同时,因为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课堂教学有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作者都精心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间,教师可以把这些空间变为学生求知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例如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赫耳墨斯听到自己仅仅是个“添头”,表情会怎样?心里会怎样想?再比如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时,面对第一个闯三峡的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你是一位旁观者,你对挑战者会有怎样的言论?为了激发兴趣,可以情境模拟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声情并茂地扮演这位旁观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提问、敢提问、爱提问,切忌不懂装懂不提问。
2、避免“满堂问”
课堂提问,贵精不在多。特别是启发性的提问,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要在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认真探讨提问的艺术。启发性的提问,好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通过疏导,开拓学生的思路,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以促进认识的发展,从而加快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课上的提问很重要。从我自己的教学和其他老师的教学看,问题提得恰当,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前进。如果问题提得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走弯路。如,有些提问目的性不强;有些提问无先后难易之分;有些提问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原地踏步;有些提问过难,使学生无法回答;有些提问过于死板,缺乏启发性等。这样的提问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恰如其分地提问,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何炳骅等.语文教学系统纲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许高厚,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许宝才,析“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