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考生古文试题得分率低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简析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考生古文试题得分率低的原因

李小丹

李小丹广西德保县初级中学

大石山区少数民族考生中考语文卷文言试题的得分率相对其他类的题而言,都是较低的。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本人认为这与我们汉语的古今差异是分不开的。语言障碍最终使少数民族阅读者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内容、理解文意。这正如我们初学外语的人一样,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也不具备较为丰富的语言文化常识,所以要真正的读懂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阅读所占分值的比重又是不可轻视的,卷面反映为20分,占整个语文卷的13%以上,可见其重。要读懂一篇文言文,对一般考生来说,确实较难。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文言文题又是较容易得分的,甚至得满分。

一改变观念,文言文不难

通常说古文难读、不易弄懂。这种看法多数是建立在已有的、传统的认识上的。我们知道,古人读古人的书,一般都还是借助工具书进行研究、对比,方可完成。在这一点上,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得出如此结论。如《春秋》一书,后人读它很多时候还要靠诸如《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之类的为其作注的书。为了方便人们阅读,出现了“传”、“注”、“疏”之类的注解用书籍,古人读古书如此,今人读书自然也少不了这一套。但就考生而言,他们不可能像平时一样可以翻字典、查词典,所以难。

难就不做了吗?显然不行。我们的考生们还是要读。不过,这种读是通常所谈到的“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所谓读懂全文,方可做好每一个小题。诚然,这样的做法,这样的功夫,到最后,可以解决占语文卷13%以上分数的难题,可是,仔细想想,当你真正完整地读完一段文言文时,可能考场的下课铃声也将敲响了。显然,这种方法,其效率是相当低的,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完成一些代表性的字、词、句的理解,即可读懂一篇文言文。在考场上,我们只要能完成命题人所给出的几个包括字、词形音义的掌握,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把握等几个题型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去认真仔细地把握全篇文章的词句、篇章的详尽内容,那样,只能浪费时间,甚至毫无功用,根本谈不上效率,严格地说那可以不算作是所谓的有阅读能力。在这一点上,我还要郑重声明:学生能较理想的完成文言文各个选题,就表明他完全有能力读懂文章。之所以这样主张,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还为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让学生牢牢掌握古汉语特有的语言、语法现象

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段文言文题的各大小题,前提是必须在基础知识十分牢固的情况下,有充分的辨析能力,否则,就很难达到这一点。我们通过正常的文言例文的教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古汉语语言、语法、文化常识并非难事,除了其中的一些确实需要死记硬背外,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对这些现象的处理,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1.能够记忆、理解常见实词的意义

应该说,学习文言文,最不好办的就是实词的用法掌握,因其量大且变幻复杂。这当中,就要求学生能记住一些常见字词的用法以及古汉语中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古今异义现象的字词就是须牢记的,“江”、“河”在古文中通常是指“长江”、“黄河”;一些固定的特殊称法,如“孟、仲、季”一般用在年月中,指某一个季节的三个月,“孟春”、“仲秋”分别是指春天的第一月,也就是农历第一月和秋天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如果说“季年”就特指“……的末年”,如“视清季有加”中“清季”就特指清朝末年,唯此理解而已。

2.根据汉字的形体辨析词义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的造字法有其独特之处,是其他类字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造字“六书”中四种主要形式,我们均可从其字形来辨析其词义。当然,对学生我们为其介绍一些常见的且行之有效的造字常识和辨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如,通常叫做左“ㄗ”的字其词义几乎都与“阜”相关,也就是与山陵相关或相似。“阴”、“阳”二字,阴是指山背向太阳一面,即山的北面,“阳”是指山向太阳的一面,即山的南面;“陛”指宫殿的台阶,事实上,这也与“山”相关,与山形相似。又如,右“ㄗ”部的字,通常与“邑”相关,即与城市相关;“郭”我们知道“东郭”、“南郭”之说,实际上就是东城边、南城边之意;“郑”是古地名“祁”也指地名,都与城邑相关或有一定联系。再如,字形中有“足”旁的字,几乎都与脚相关,例句:“踵其后”三字中“踵”我们知道,该词的意思在句子中“踵”要做动词,所以其义只能是“脚跟脚地走”。学生掌握诸如以上造字常识,是大有裨益的。

3.文言虚词的量不大,但须牢牢把握每一个字词的具体用法

这当中包括记住该字(词)的各种变化情况,如该词可做什么词(词类)。如“其”可作代词,代词可用作几个人称;还可作副词用,作副词时有几种情况,如何辨别等。在整个中学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虚词量不大,仅二十多个虚词,在量不大的情况下,让学生熟记其用法应该不是很难的。

4.让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文言文的特有句式

在古文中“互文见义”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形式。古文中常见的句式特点多是成对或对称的出观,这种成对或对称出现的句子,其对应位置的字词、词义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如“立表下漏”这四个字,如果不具备一些常识,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但一旦认清其只能是一个并列结构的句式时,其义就容易解决了。“表”、“漏”是同指一类事物,“立”、“下”同作动词使用,且它们的构成是动宾的并列短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四字的语义为:“设下木表和漏壶。”事实上,这样理解,也把握住了其在文中的实在意义。

5.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固定译法

如倒装句中,若是定语后置句,在译时,只能把定语部分提到中心语的前面来翻译。否则,翻译就是错的。如“蚓无爪牙之利”句中,“利”是作定语的,“爪牙”是定语“利”的中心语,它的翻译只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而不可译为“蚯蚓没爪牙的锋利”;又如“甚矣,汝之不惠!”只可翻译成“你不聪明,很严重了啊!”,但绝不可译成“很严重啊,你不聪明!”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的句式,其翻译也可按其固有的译法来翻译。如“无乃……乎!”“奈……何?”等句式的翻译,其译法只能是“恐怕……吧!”“把……怎么办?”等情况,如果译成了其他句式,多半就弄错。

以上谈的是针对考场中出现的文言文试题的处理办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上文所谈到都能够做得很好,那文言文的阅读将不会是一个难题,我们甚至可以对学生讲,在考场中,我们可以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来高质量地完成这二十分的试题。虽然,我们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或者说要达到如此程度,并非一时的功夫所能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踏实掌握,就是我们平时所必须注意的,且不可马虎半点。

〔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