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上海201323
摘要:技术评审作为研制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技术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把关作用。本文分析了总体部传统技术评审机制及其不足,提出了提高技术评审有效性和效率的具体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总体部技术评审的有效性和效率得到了逐步提高。
关键词:改进技术评审机制;有效性;效率
1航天型号评审现状
1.1评审的定义和目的
技术审查是对航天器模型的设计、制造、装配、试验和试验的审查,由模型内外的同行专家进行。技术评价是为模型技术决策和行政系统管理决策提供评价意见的必要工作。评估不改变模型原有的技术责任和管理责任。
1.2型号技术评审的管理
目前,各单位根据模型评审的要求,对技术文件进行了室内级和车间级审查或评审。模型技术评审实行分级管理。个别文件由研究室、工厂和研究所检查;子系统文件由工厂、研究所和通用技术检查;一般文件由项目办公室检查。为了保证质量,项目办公室还审查了一些子系统文件。该研究所负责的模式评审工作主要是工厂评审、过渡审查和对常见问题的零审查。技术审查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准备、审查以及问题跟踪和管理。
2解决措施
2.1落实技术责任制,严格进行两级技术把关
所有的技术文件必须开展室级、车间级的技术把关,把关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必须形成技术把关的记录。严格执行“单机文件经过研究室和所、厂级技术把关,分系统文件经过所、厂级和总体技术把关,总体文件经过总体和项目办把关。”目前的产品保证队伍体系设置有:项目办产品保证经理(副总师)、分系统产品保证经理(副主任设计师)、各研究室或产品中心产品保证经理(副主任),确保所负责产品质量。各级产品保证经理根据文件内容分解技术责任,并对技术责任分解的正确性负责,填写“技术分解表单”,作为技术文件的一部分进行归档。相关技术责任人均需对报告进行会签。会签的过程中可以自行组织小范围的技术协调等活动。各级产品保证经理提出复核复算项目的建议,组织工艺集中审查、会签。
2.2改变重要评审组织模式,提高评审有效性
重要技术评审采取复核复审与评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相对充裕的时间内,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集同复核复审,并将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设计师的反馈意见集中汇总,形成最终的评审结论。重要技术评审全过程所产生的所有质量记录须经设计师汇总、整理形成“XX专题总结报告”,并扫描归档。
2.3优化型号评审工作,提高评审有效性
(1)评审项目的设置,控制评审级别
各级产品保证经理应编制单机、子系统、系统级评审项目清单,并应编制相应管理科对评审项目的必要性。评审项目在技术上应是评审或管理程序所必需的。检查项目内容以避免重复,尽可能将类似的内容合并。控制评审会议的级别,在全面开展两级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完成第一级评审项目。尽可能不要进行两级审查。
型号方案转初样前,进行产品保证策划和技术状态基线2个专项院级评审;可靠性和安全性、元器件2个专项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型号转初样评审总报告中反映,同时在总报告中要包含“九新”分析、FPGA产品选用及风险控制措施策划内容。直接进入正样研制阶段的型号按照方案转初样模式进行评审。
型号初样转正样前,进行产品保证策划专项院级评审;可靠性和安全性、元器件2个专项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型号转正样评审总报告中反映,同时在总报告中要包含“九新”分析、FPGA产品选用及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对于型号出厂评审,按照首飞型号、国家重大工程型号、非首飞型号、批产的装备型号等类别,采取不同的评审策略。
对于首飞型号,型号出厂前,进行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8个专项院级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国家重大工程型号的评审方式按照首飞型号进行。
对于非首飞的型号(不包括批产的装备星),型号出厂前,进行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6个专项院级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只进行项目办级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2个专项不再进行项目办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
对于批产的装备型号,型号出厂前,进行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3个专项院级评审,若批产的装备型号同时出厂,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如xx卫星02、03、04星可合并进行3颗星质量问题归零专项院级联合评审);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软件3个专项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院级联合评审;重要分系统出厂专项评审可分别和型号对应相同专项合并进行项目办级联合评审,不再进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2个专项不再进行项目办和院级评审,其内容在风险分析与控制专项报告中反映。
型号发射场加注暨转场前评审报告中要包含型号进场后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情况,并积极研究更加适合航天新形势的型号发射场加注暨转场前评审管理模式,引导和推行视频会议评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评审有效性。
(2)采取多种审查手段
严格按《航天产品设计文件管理制度设计文件的签署规定》落实三级审签制度的责任制,提高技术文件设计、校对、审核、工艺、标审、会签、批准工作的有效性。
发挥集同设计会、技术协调会在研制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技术问题通知单、更改单、现场问题处理单、技术状态更改单等的作用。研究函审等其他专家评议审查的方式。
(3)控制参会人员数量
在确保各方认可的前提下,按照会议议题杜绝无关各方人员参会,同时严格控制相关方参会人员数量。
(4)评审时机的选择
在轨故障预案、地面测试设备、元器件、可靠性和安全性4个专项的评审时机提前到型号总装测试开始后至型号力学和热试验开始前期间进行;软件专项的评审时机提前到型号软件落焊前进行;质量问题归零、技术状态更改、风险分析与控制3个专项的评审时机在型号完成力学和热试验完成后至出厂前期间进行,其中地面测试设备、元器件、软件等专项评审后若再次发生质量问题,在质量问题归零专项报告中反映。
2.4加强跟踪和闭环管理
技术评审是一项复杂的组织工作。为了达到良好的工作结果,我们必须系统地计划和分析技术评估工作,澄清所涉及的专业技术领域的评估项目,整理需要审查的关键环节,检查或审查的关键链接,选择适当的专家评审。评审建议人尤其应编制评审文件,确保评审文件的质量,并提供相关的参考文件。专家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设计师应对专家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给出详细的书面回答;对现场无法回答的问题,整理后续工作项目,明确负责人和完成时间,确保专家提出的问题做到全面、真实;在模型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巩固该模型的评审专家。加强评审会议中待办事项的管理,定期检查评审会议中待办事项的执行情况。模型转移阶段和工厂等主要节点在评审前必须做到零。
3结语
经过几年来对技术评审工作的不断探索,总体部严格开展了评审专家资质审查,建立了总体部评审专家库,集中了专家团队的优势力量,专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改进了评审机制,对评审资源和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与调整,严格控制了评审过程。
参考文献:
[1]江云松.基于DMAIC方法的航天项目技术评审质量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