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评价

/ 2

腹针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评价

孙三峰梁瑞丽王丽娜张玉杰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101400

【摘要】目的:评价腹针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腹四关、商曲),配合背部腧穴(肺俞、脾俞、肾俞)闪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两组分别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4周治疗后用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及鼻炎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评价;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TNN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治疗1周后、2周后的TNSS评分优于腹针组,但治疗结束后,两组T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针组治疗AR有效,但其疗效发挥较西药组慢。在伴随症状评分中,治疗后腹针组缓解AR伴随症状效佳,同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结合拔罐疗法可改善过敏性鼻炎症状,其疗效与氯雷他定接近,且该疗法具有安全性。

【关键词】腹针;拔罐;过敏性鼻炎;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019-02

过敏性鼻炎(AR)是由于鼻粘膜感受特异性过敏原的刺激,鼻粘膜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平衡失调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评价腹针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耳鼻喉科就诊的92例AR患者,最终纳入72例,所有病例均由耳鼻喉科医生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中途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受试者先取俯卧位,进行拔罐治疗。具体操作:清洁背部皮肤,用2号玻璃罐在肺俞、脾俞、肾俞,快速闪罐至局部潮红,用时约5min。

再取仰卧位进行腹针治疗,针刺部位及针灸师手部用75%酒精严格消毒。针刺顺序: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双侧商曲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用一次性华成牌无菌针灸针0.25×45mm毫针中刺;气海、关元深刺;双侧商曲用一次性华成牌无菌针灸针0.25×25mm毫针浅刺。

针刺手法:快速进针,在轻捻转到达预定深度,不强求针感。

疗程:每周治疗3次,治疗4周,共12次。

2.2对照组

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6片×2板/盒),每日1次,每次10mg,连续服用4周。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鼻症状总积分表(TNSS):鼻塞、流涕、鼻痒、喷嚷四个症状,每个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0=无症状,1=轻微,2=中度,3=较重,4=非常重。累积总分即为鼻症状总分。最高分为16分。

鼻炎伴随症状总分表(TNNSS):按鼻涕从咽部流过、流泪、鼻或眼部疼、鼻或口腔上额疼痛、头痛等症状的有或无获得评分:0=无,1=有,累积总分即为伴随症状总分,最高分为5分。

不良反应观察和判定:随时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晕针、皮下出血等,并对不良反应与针刺的相关性按有关、无关进行判断记录。

3.2评估者

两组受试者分别由评价者于治疗前、第1周治疗后、第2周治疗后、第4周治疗后进行TNSS、TNNSS评价。评价者为特定一名不参与本研究随机分组及诊疗工作的执业医师担任,在进入评估工作前经培训熟练掌握本课题量表评价,评估方面对于参与诊疗的医师保密。评估医师尽量减少与受试者交流与评估无关的问题。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不同时间点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上结果的显著性检验水准为0.05。

5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TN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2周后,两组间比较TN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间T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不良反应的观察

观察组无头晕、恶心等晕针的不良反应,有2例腹部起针后少量出血,棉签按压后血止。

6讨论

AR属中医的“鼻鼽”范畴,其病位在鼻,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肺卫气虚不固,风寒乘虚而入,侵袭鼻窍,津液停聚,鼻窍不通,故致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聚而生痰,可影响肺的通调水道;肾为气之根,肾精不足,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易于耗散,可致肺的宣发肃降异常。故本病其标在肺与鼻,其本与脾肾有密切关系[1]。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结束后,腹针组TNSS及TNNSS评分较比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接近,腹针结合拔罐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定。但根据治疗后1周、2周TNSS及TNNSS评分,显示西药组疗效较比腹针组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腹针疗法起效时间较西药组慢,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可被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本课题特点在于根据前期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本病患者可在背部肺俞、脾俞、肾俞找到相应阳性反应点,对其进行闪罐,可祛除外邪,激发经气,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运用引气归元、腹四关为主穴,“引气归元”方中中脘、下脘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合用有治理肺经、调理脾胃、补益肾元的作用。“腹四关”四穴具有通调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疏下达,布散周身。双侧商曲在腹针疗法中对应上焦,可调节上焦之精气,鼻位于头部,故浅刺可间接调节鼻腔局部气血[2]。

本课题认为浅刺即为破皮,刚进入脂肪层,中刺在脂肪层中部,深刺在脂肪层底部。但腹针疗法进针深浅对其功效颇为关键,影响进针深浅的因素主要有患者体型肥瘦,脂肪含量多少,患者平素体质等。因此本文未界定针刺深浅具体数据,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在之后研究中应继续定期进行回访调查,探讨腹针疗法的远期疗效,这在AR患者具有更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程,王燕萍,王朋,等.从情志变化试论过敏性鼻炎的针灸取穴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8(3):319

[2]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103